|
|
发表于 2007-9-19 17:14:27| 字数 2,056| - 中国–广东–深圳 天威有线宽带(关内)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一部国产电影能够让我如痴如醉,离开电影院30分钟还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确实是拔不出来),应该就是这部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
我看过苍白的,乏力的,克制的,诡异的,完美的,灿烂的国产电影语言,但是在长达接近2个小时(差几分钟)里,能够一直运用如此饱满激情的电影语言的导演,我认为在大陆,特立独行,仅此一人-----姜文.
至于故事的细节,电影的确留下不少伏笔,虽然并不影响我对电影的理解和故事的完整性,也许和原著呼应更容易理解.
美丽与残忍的共存,生命的喜悦,欲望的燃烧,和无法摆脱的命运。-----陈冲
想来想去,小陈这一句话,已经概况完毕 *.*lll
-------递补版-----
悲剧和 太阳照常升起
梁文道 南方都市报 超低音 专栏
编者按(人生第一次来按^^)
姜文的个性,从来不会按照牌理出牌,也不会走自己已经走过的路数。
《太阳照常升起》,完全是本朝电影业的一朵奇葩。
个人功力不逮,难言一二,影片也已经下线,热潮似乎已经过去。
今天看见 http://www.ibmnb.com/tid599224 此帖,再度勾起心事,想到前几日无意看见文道先生的
一片小文,特此摘抄如下,和原文相比,共有5处小改动,不超过10字。
------------------------------------------------------
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其实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可惜票房和评语说明它已经被严重低谷了。
它的好,首先好在全片拍得简直不像是中国,一会儿是天地灵秀的西南小山村,一会儿是西洋风满溢
的校园建筑,最后则来了一片漫天黄沙的荒原景象。如果这是中国,也一定是个非典型的中国,是个和
绝大部分影像所呈现出来的那个中原相去甚远的国度。
这种角度当然是作者刻意陌生化的结果,姜文想把大家熟悉的中国染上一抹异域风情。
再看它设定的时间背景,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正好是现代中国的运动时期。纵然这是段 以赤为
尊的日子,但是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它却是灰沉暗淡的一组黑白照。《太》就像是姜文的处女作,另一
部阳字系的佳构《阳光灿烂的日子》,立意在几成滥调的灰黑惨蓝里展现出不同凡俗的色彩。可是《太
》走得更远,以刁钻镜头设计和流丽的摄影机运动带出生猛的活力;那饱满色彩与亮堂堂的光环更不只
阳光灿烂,甚至是斑斓缤纷了。
假如《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想告诉大家即使在很多人不想记起的苦难岁月,也还有一帮人享受着令人
晕眩的阳光的花,那么《太》的异色风格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只是为怪而怪,换上另一具眼镜看中
国?它里头的故事如此日常又如此虚幻,日常处不脱男女情爱的纠葛,虚幻处则有一个从未出场的神秘
俄罗斯情人,总之就是和政治没有多大关系。
难道姜文这回为了一反典型的历史印象,甚至不惜以一个彻底虚构的故事去颠覆那种每写”文革”就必
定要谈大政治的滥调吗?有些论者因此就嫌这部电影躲避崇高躲避得过了头,竟然把长达20多年的“大时
代浓缩成了几个人的感情挫折”。可是,就算在江河翻涌的大时代,人也要吃喝拉撒,也要调情说爱;而
太阳,也要照常升起的吧。更何况政治无所不在,人无所逃于天地间;没有那样独特的政治背景,姜文
和黄秋生饰演的角色又为什么要去开发大西北?姜文又何必下放到农村去劳动呢?
《太》是出悲剧,它以最不寻常的方法写出了几个普通人的悲剧,用狂欢的语言说着一阕伤感的传说
。
而那些角色的际遇不是抽空无依的,他们坐落在那个特殊的时空之中。《太》的悲,就在它的结尾。
房祖名在铁轨上似锦的繁花丛中诞生,而其他角色则在昼夜的狂欢之后迎上了东升的艳阳,前路无限光
明,青春仍有耗不尽的力量,看起来这是最典型的乐观情景。可是观众们都知道这其实是段倒叙,之前
一切情节的源头;后来,曾经漂亮婴儿的房祖名死在了枪下,其他人也都尝遍了人生的苦楚。于是正面
的兴奋更突显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冷漠和悲凉,甚至与之共同升华到了一个超脱悲喜的自然境界
。
没错,最灿烂辉煌的希望终有被显示粉碎的一天,再可爱的生命仍然与摧毁他们的力量一样,象太阳
,无情地,照常升起。
编后语
(也是人生第一次 ^_^)
在观影之中,便觉得,和贾樟柯先生的《三峡好人》有几分神似。
三峡好人 的压力,是毫无掩饰的释放在观众的面前,生命中所有的犹疑与蹉跎,仿佛都现身,寒气森冷
,暮色逼人。而《太阳照常升起》,则如上所有,流光溢彩,鬓影衣香,却让人在两种意境的巨大发差
中,获得比《三峡好人》更大更深的心灵挤压( 那些无法被挤压的某部分心灵例外)。
两部影片都有荒诞不羁的游戏之比,三峡好人的不明飞行物,可以理解为一种超现实的手法下提醒观众
这影片极其现实的时代背景。
而秋生同学的(角色的)突然上吊而去(这也许是争议最多的一部分),也有一些脉络可寻。————
之前校长撕毁检查时说过,某个调查/工作组即将进入学校,为了在调查组来到之前表现一个纯洁的学校
,校长不惜代价压下了这个突发事件,此后事件的发展,到秋同学挂上为止,之间的峰回路转,小姜同学干脆就忽略了.
[ Edited by 汉唐 on 2007-10-26 02:3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