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皇帝 发表于 2008-10-15 11:55

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丽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08/10/the_sun.html

poptext 发表于 2008-10-15 12:02

:D 这么大的东西你要害死无线上网的呀?

美国皇帝 发表于 2008-10-15 12:05

所以才说难以表达...:P

poptext 发表于 2008-10-15 13:29

翻译一下吧,免得同志们光去欣赏图片了。其实是很严肃的科学讨论贴。图片比较大,这里就不发了。不过翻译不是俺的强项,有错的地方还请达人指出。
×××××××××××××××××××××××××××
太阳
    通常情况下太阳每隔11年就会进入一个活跃期,但今年却是一个异常平静的年份,太阳亮度降至最低,有超过200天的时间无法观察太阳运动。而太阳风也降到了50年来的最低点。科学家并不确定这种异常平静会带来什么,目前只能继续用大量的望远镜和卫星,进行持续监测。下面是不久前的太阳活动照片。(总计21张图片)

(图片一)一场太阳风暴,巨大的低温等离子云团从太阳表面喷入到炙热稀薄的日冕层中。此时大量的物质会被抛出太阳大气层。抛出物质在达到太阳的色球层(译者注:天文术语,不是台球。),其温度将高达6000摄氏度。这张照片的很多细节,给我们展示了太阳磁场的结构。温度最高的区域颜色较白,而低温区域则用暗红色表示。

(图片二)这张图片显示了太阳表面的磁场结构。于2003年9月22日,由H-阿尔法波长照相机拍摄。

(图片三)美国国家航天局STEREO卫星捕获的第一张照片,显示了日冕抛射物质和一颗彗星的碰撞。碰撞引起了彗星物质的脱离,从而形成彗尾。彗星是太阳系几十亿年前所形成的结冰星体。他们通常在寒冷的太阳系边缘,但偶尔也会因为天体引力作用,进入太阳系内部。一旦他们进入太阳系内部,太阳的温度,就会使彗星表面的水蒸气和灰尘蒸发,形成彗尾。彗尾形成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灰尘和水蒸气,二是太阳风激发的等离子带。

(图片四)2002年7月24日,太阳东部区域光球层照片。这张图片以立体方式,显示了光球层的广大区域。而图中的黑色区域,是不为人知的太阳运动方式的体现。布鲁斯博士解释说,图片中的不同区域,高差达200-450公里。最小的,也有70公里的海拔高差。(令科技小白迷惑的是,在朝向照相机的“山坡”一侧,居然出现了很亮的“反射”光斑,就好象在更高的地方,有个光源似的。不过最后一句话,只是提到了这种现象,并没有进行合理的解释。)

下班,待续。:D

会飞的翱翔 发表于 2008-10-15 13:48

波士顿呢还...

我的1M宽带打开还要个把分钟...

wokin 发表于 2008-10-15 14:37

poptext还真是有功夫,不懒打字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