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1968|回复: 3

各种品牌的笔记本进入BIOS方法

 关闭 [复制链接] |自动提醒
阅读字号:

42

回帖

0

积分

50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6-12-2
发表于 2006-12-5 01:36:52| 字数 208| - 中国–湖北–武汉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记本进入BIOS方法

IBM(冷开机按F1,部分新型号可以在重新启动时启动按F1)

HP(启动和重新启动时按F2)

SONY(启动和重新启动时按F2)

Dell(启动和重新启动时按F2)

Acer(启动和重新启动时按F2)

Toshiba(冷开机时按ESC然后按F1)

Compaq(开机到右上角出现闪动光标时按F10,或者开机时按F10)

Fujitsu(启动和重新启动时按F2)

绝大多数国产和台湾品牌(启动和重新启动时按F2)

42

回帖

0

积分

50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6-12-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01:37:45| 字数 21| - 中国–湖北–武汉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补充一点,部分国产机型按DEL进BIO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回帖

0

积分

50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6-12-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5 01:38:46| 字数 2,313| - 中国–湖北–武汉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记本CPU的发展简史

笔记本CPU的发展简史
  现今笔记本电脑就像10年前的台式电脑一样,开始普及、大众化,由奢侈品变为日常用品。当然,笔记本的CPU也有一个发展的历程,那么笔记本的CPU是怎样发展的呢?
其实早在20年前,移动电脑已经诞生了,但那时的笔记本CPU因速度慢,发热量不高,和台试机的CPU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1982年11月,采用Intel 8088处理器的IBM兼容移动电脑由Compaq推出,主频是4.77MHz(够慢吧),而且这台“移动”电脑重达14公斤,厉害吧!
在1985年由东芝生产的为T1100才算具有移动的意义,这款机的CPU是采用intel8086主频不到1MHz。
  当发布386dxcpu以后,因为热量问题。才开始注意笔记本的散热,INTEL开始划分产品线,到1989年推出386SL低功耗的CPU,主频为16MHz。其实这时的笔记本CPU只是降低台试机的CPU的频率来达到减少功耗。
  1993年,486SX和486DX笔记本进入市场,之后有486DX2,主频高达50MHz;之后再有486DX4,最高主频曾经达到过75MHz。
  1994年Pentium处理器(75MHz)出现 。同时,在1994年Intel笔记本开发了voltageReduction(可以根据情况自动调节电压,控制功耗),和台式机的分别逐步表现出来到了1996年,笔记本CPU有着质的飞跃。INTEL开始关注笔记本CPU的研究,INTEL开发出ClockGating技术(作用是自动调节cpu主频以控制发热量),采用的是0.35微米制造工艺(当时台式机的CPU都是采用0.8微米制造工艺生产),和台式机有更明显的分别。而且把Pentium75MHz以上的CPU都应用上SL技术, SL技术是允许CPU在不被使用时关掉CPU时钟,并在可能的情况可允许CPU的某些部分完全关掉,因为这将减少对电能的消耗。另外,Intel还使用了VRT技术,允许75Mhz,90Mhz和120Mhz的笔记本用CPU内部以2.9V运行,在外部则以3.3V运行。Intel同时还开始了笔记本CPU的封装技术的应用,当时有标准的陶瓷和TCP两种封装技术,后者的体积更小且更省电.
  1997年, Intel发布代码为P55C的MMX笔记本CPU,这是采用MMO封装技术的CPU,集成了部分芯片集和L2高速缓存,多媒体性能也得到迅速的提高。下半年,Intel发布了代号为Tillamook的CPU,它首次采用0.25微米技术工艺制造,开发了quickstart技术(在cpu空闲时使它进入休眠状态,类似于cpu降温软件的作用)内部运行电压为1.8V,外部运行电压为2.5V,大幅度地延长了电池使用时间,并且首次内置了512K L2缓存
  1998年四月份,代号为Deschutes的PII CPU正式装备笔记本,主频 为233Mhz到300Mhz使用 0.25微米工艺I,共有750万个晶体管,集成了PII内核,512K半速缓存,443BX北桥芯片组,采用MMC1模式封装,内部电压1.7V,外部电压1.8V。
  1999年, Intel正式发布0.18微米技术生产的PII400 CPU,集成了2700万个晶体管,256K二级全速缓存,核心电压只有1.5V,采用MicroPGA或BGA封装方式。同年开发出著名的speedstep技术。至此台式机CPU和mobile CPU(即笔记本专用cpu)完全分开,形成了两条阵线分明的产品线
2000年,Intel推出代号为Coppermine的PIII笔记本用CPU,同样还是0.18微米技术生产,不过前端总线速度就提高到100MHz,集成了256K全速的二级缓存,支持SpeedStep节能技术使得600/650MHz的CPU在使用电池时以500MHz的速率运行,而切换时间只需不到1/2000秒,这几乎是用户觉察不到的。(ThinkPad分离成A,T,X和I几个系列)
  2001年,代号为Tualatin的PIII-M笔记本用CPU发布,10月8日更是达到1.2GHz,采用0.13微米技术生产,运行133MHz的系统总线,集成了512K全速二级缓存,增强的SpeedStep技术,可以根据CPU在应用程序中的使用情况自动在最佳性能和最长电池使用时间之间平稳切换,核心电压0.95V-1.4V(使用电池优化模式时在0.95-1.15V之间,使用性能优化模式时在1.1-1.4V之间),采用FCPGA或PCBGA封装。
  2002年七月份,Intel推出采用0.13微米工艺和Northwood核心的移动CPU新款奔腾4-M处理器,一些采用奔腾4-M的新款笔记本电脑已具备嵌入式无线功能,如802.11b和蓝牙技术,从而使用户享有广泛的无线移动功能,在网络时代这是实现无线移动的又一个基础。但是奔腾4-M处理器的功能尽管强大但功耗控制的却不如奔腾3-M来的好,因此当时使用奔腾4-M处理器的多是一些并不十分在乎移动性的笔记本电脑,那些超轻薄型的笔记本电脑仍然采用了效率与功耗更加平衡的奔腾3-M处理器
今年3月,Intel的另一张王牌——全新的移动处理器迅驰(Banias)问世,它的性能已经是街知巷闻了,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虽然笔记本电脑所用的移动处理器虽然与台式处理器有所不同,但基本还是基于桌面处理器的核心研发的,只是相应的降低工作频率,并使用相对低的总线频率,同时降低工作电压而已,除此而外,在理论上与桌面处理器几乎一模一样。但Intel表示Banias与之前所有的移动版处理器完全不同,从Banias开始Intel将不再使用与桌面处理器核心来研发移动处理器,而是代以全新的架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9

回帖

0

积分

1207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6-7-7
发表于 2006-12-5 16:38:20| 字数 18| - 中国–湖南–郴州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只知道小黑是F1进就OK了,嘿。
R50  1829-5LC
T42  2373-K1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Comsenz Inc

GMT+8, 2025-10-26 00:17 , Processed in 0.09157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OPcache On.

手机版|小黑屋|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Archiver|备用网址1|备用网址2|在线留言|专门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