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538|回复: 4

美文转贴《老北京灵魂肖像》 ~~~~比较长~~~

 关闭 [复制链接] |自动提醒
阅读字号:

3万

回帖

2

积分

-462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2-11-20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3-12-26 13:28:08| 字数 3,705| -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白鸽在夕阳下徘徊,天光冷照着什刹海,太和殿在垂首,金黄色的铜瓦呈现出壮丽的退让之美。?
   许琅光在《美国人和中国人》中说,北京城对于中国人的吸引力,就像好莱坞对于满怀明星梦的美国人一样。?
   林语堂说:“我们是老大的民族,看尽了一切过去与一切现代生活的变迁。”这个“老大民族”的心脏正是北京。


晚清旗人浮世绘


  ?
   晚清以后的老北京城,即老舍笔下的北国之都,饱含着悠闲的风雅与革命的血腥,气宇轩昂,惊恐不安,含蓄而激烈地向我们走来。?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常住人口大体上一直保持在70万左右,到了晚清基本上也就这样。那时一共有20多万满洲人住在皇城外围的内城里。旗人们喝茶、哼京调、嚼蟹、放风筝、捏胡桃、放鹰、喂鸽子、拈香、游庙、爬山、练书法、画画、讲狐狸精、吹笛、看戏、煨人参、养鸟、下棋、猜拳、浇花、踢毽子、斗鸡、斗草、斗竹织、搓麻将、服春药、抽鸦片、逛妓院、侃大山、抽水烟、溜狗、参加宴会、议论时事、嗑西瓜籽、生儿子、睡大觉。晚清之时,旗人大多已经不会讲满洲话了,他们操着一口流利圆润的京腔,提着漂亮的鸟笼,“您哪,您哪”地在北京城里悠闲自得地游来荡去。?
   老舍说,在清朝最后的几十年,“上自王侯,下至旗兵,旗人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他们会养鱼,养鸟,养狗,种花和斗蟋蟀。他们之中,甚至也有的写一笔顶好的字,或画点山水,或作些诗词--至不济还会诌几套相当幽默悦耳的鼓儿词。他们没有力气保卫疆土和稳定政权,可是他们会使鸡鸟鱼虫都与文化发生最密切的关系……”“就是从我们现在还能在北平看到的一些小玩艺儿中,像鸽铃、风筝、鼻烟壶儿、蟋蟀罐子、鸟儿笼子、兔儿爷,我们若是细心的去看,就还能看出一点点旗人怎样在最细小的地方花费了最多的心血。”?
   八旗子弟们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东晋的士族阶层,当时他们并不是登萍渡水到江南去远行,而是一群承受着亡国之痛的避难者,然而在江南他们却成了纸迷金醉的及时行乐者,这真令人感到吃惊。明清时期,如画的江山像块摆置在案板上的肥肉一样任人宰割,洋人的军舰在长江里游弋,巨额的白花花银了不停的往外流,北方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到瓜分,二百多个不平等条约被强迫签订,国家被强暴,人民被屠杀。欧洲人甚至组成联军乘坐铁甲大舰数度光临北京,把无数的奇珍异宝抢劫一空,然后一把大火将“万园之园”圆明国烧为灰烬。这种时候,八旗子弟也曾提心吊胆了好一阵子,对于洋人,他们无论如何是惹不起的,他们早已不是当年纵横天下的八旗兵了,还是保住自己那条命要紧,忍一忍就什么都过去了,不忍则乱大谋,等身边的危险一过去,旗人们就又高兴起来,纷纷开始喝小酒提着鸟笼到一片金黄之彩的皇城下闲逛。他们重又“舒舒服服地坐在松柏下藤椅子品花,花上两毛钱就耗过一个漫长的下午;在那个地方儿,在茶馆儿里,吃热腾腾的葱爆羊肉,喝白干儿酒”。他们重又三三两两地聚在浓翠的垂柳下乘凉,或是在刹什海的明波上泛舟,或是到西山八大处去消夏,或是到玉泉山打一壶天下第一的泉水回来品茶,或是钻进漂亮的菜馆里去吃芸豆糕、千层酥、佛手卷、酥合子及奶酪。画眉那婉灵娇亮的叫声拔弄得人浑身酥软,贵族们悠哉悠哉地呷口香片,有时候高兴了,便学着小尼姑哼几句《思凡》里的段子:
  “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父削去了头发,每日里在佛殿上烧香换水。见几个子弟游戏在山门下,他把眼儿瞧着咱,咱把眼儿瞧着他。春暖花开的日子正好放风筝,夏日炎炎只好在茶馆里听蝈蝈叫斗蟋蟀儿,秋天可以赏菊,冬天便看飘雪在家里吃涮羊肉。狗日的洋鬼子在大清国头顶上屙尿撒尿,这可真令人愤怒,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咱斗不过别人,好在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洋人搬走了一些,咱还剩下一大半呢,何况还有英明的皇上替咱撑腰,这样下细一想,贵族们心头的阴云也就散去了。老舍先生曾说;“人是兽,钱是兽的胆子”。大清国有的是银子,尽可放开胆子去寻欢作乐。?
   旗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泡茶馆,老北京的茶馆,大体上可分三类:一是清茶馆,只供应清茶,偶尔加杂耍、鸟鸣;二是书茶馆,除了喝茶之外,另外还加有各种评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茶客们买上杯清茶,再弄点五香瓜子焖蚕豆什么的,那份逍遥真是赛过神仙,茶馆里有手持一把折扇的堂倌,上面写着鼓词曲目,茶客花几吊钱就是了;三是棋茶馆,茶客们在里面可边渴清茶边下棋。茶馆的样式颇有点古朴老式,里面放着大八仙桌,大长板凳。在老舍的笔下,老北京的茶馆“屋子非常高大,摆着长桌与方桌,长凳与小凳,都是茶座儿。隔窗可见后院,高搭着凉棚,棚下也有茶座儿。屋里和凉棚下都有挂鸟笼的地方”,玩鸟的旗人“每天在遛够了画眉、黄鸟之后,要来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
   旗人喝茶一般喜欢喝花茶。乾隆皇帝是个喝茶的行家里手,他评定泡茶用的泉水,第一为北京的玉泉水,第二为塞上伊逊泉,第三为济南珍珠泉,第四为镇江金山泉。有的旗人喝茶更奢华,专门派人清晨时取留在荷叶上的露水来泡茶,写《红楼梦》的半个旗人曹雪芹也是个懂茶的人,他写妙玉用雪水煮茶招待宝玉、黛玉、宝钗一段精彩之极,当林黛玉问及“这也是旧年的雨水”时,妙玉说:“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去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淳,如何吃得?”?
   “提鸟笼,曳长裙”,这是对晚清旗人的写照。旗人养的鸟分南北两种,北鸟以能鸣叫为主,种类一般分为画眉、百灵、红子、黄鸟、胡伯劳、蓝靛颜、红靛颜、柞子等;南鸟以观赏为主,种类一般有鹦鹉、八哥、辽哥、白玉鸟、珍珠鸟、沉香鸟、芙蓉鸟等等。南鸟色彩华丽的形体,北鸟婉润滑亮的鸣唱,无不令人神消魂遣。旗人们“采篱皇城下,悠然卧鸟声”,俨然一个个置身于富贵红尘中的陶渊明老先生。鸟儿成了旗人悠闲生活的寄托品,成了与大自然之间的媒介之物。?
   莺歌燕舞,粉墨登场。旗人另外一件趋之若骛的事是到戏园子里听京剧。戏园子在京城里称作“票房”,京剧称“二黄”,去那里听京剧为“玩票”,玩票的就是“票友”了。自从179O年由程长庚率领的“四大徽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为恭祝乾隆皇帝八十八大寿进京演出以后,吸收了徽剧、汉剧、昆曲诸多特点的京剧就诞生了。从此旗人们找到一种消遣人生的高雅方式。他们聚集在翠峰庵、肃王府、达王府、言乐会等等票房里,前呼后拥,在红缎绣花的楠木戏桌前眉飞色舞,笑逐颜开,扮演了一副副现代狂热的追星族们老祖宗的嘴脸。京剧散发出一种鲜香的妖艳之气,这种妖艳之气在八旗子弟身上弥、侵淫,并成为冥冥之中的亡国之音。?
   京剧对好死不如赖活着的光绪皇帝来说是一种安慰,他打得一手好板鼓,他的生父醇亲王奕儇更是在府中养了个叫“恩庆科班”的戏班子,整日沉缅于其中;大权在握的皇亲恭亲王亦忻,肃清王善耆,以及博迪苏公爵、博绪、载洵、载涛等等,都是有名的戏迷。将大清江山游戏于掌中半个世纪的老佛爷慈禧,是旗人中最大的戏迷,她动不动就花大钱举行宴会叫最有名的戏班子登场亮相,大太监李莲英投老佛爷所好,苦练嗓子,唱起来不让当时名伶,加上又极懂得拍马屁的要领,于是很快就成了宫里的红人。老慈禧最喜欢看谭鑫培演的戏,有一次在宫中看他演《翠屏山》,一高兴之下就封了他一个四品官。?
   皇族子弟德君如迷恋京剧的程度就更不可思议了。他因为沉浸在京剧当中而不愿意去当官,整天在家中喝酒吃肉与票友一起唱戏,倾家荡产也再所不惜。一开始,他学演旦角,但是由于脸长得长,扮出来以后人们戏称他是“驴头旦”。后来他又改演小生,这回总算扮相过得去,嗓子也不错,于是更加肆无忌惮一发不可收拾,干脆后来不顾家族成员的反对正式当演员去了,终于成了名负一时的红小生。朝廷想到德君如的祖父是封疆大吏,就又一次给他一个官做,但他仍不屑一顾,一辈子全身心地迷醉在梨园里。到了晚年,他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伶界大王”谭鑫培的儿子。?
   北京城成为八旗子弟的巨型游乐场了。他们在汉文化的京味沃土上培育出来更加精巧、雅致、适度、温和、悠闲、气派的“旗人文化”,如果不是大清朝寿终正寝的话,他们将在自己的乐土上玩下去,一直到永远。可惜的是历史粉碎了他们的贵族生涯,使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于是,他们的文化随他们流入到老北京的每一个角落,进而影响到每一个老北京人。吴沃尧曾经用极其尖酸的笔法形容过一个在茶馆里吃烧饼的没落旗人,“高升看见旗人从腰里掏出两个京钱来,买了一个烧饼,在那里撕着吃,细细咀嚼,象很有味的光景。吃了一个多时辰,方才吃完,忽然又伸出一个指头儿,蘸些唾沫,在桌上写字,蘸一口,写一笔。高升心中很是奇怪,暗想这个人何以用功到如此,在茶馆里还背临古帖呢。细细留心看他写什么字,原来他哪里是写字。只因他吃烧饼时,虽然吃得十分小心,那饼上的芝麻,总不免有些掉在桌上,他要拿舌头舐了,拿手扫来吃了,恐怕人家看见不好看,失了架子,所以在那假装写字蘸来吃”。“他又忽然在那里出神,象想什么似的,把桌子一拍,又蘸了唾沫去写字。原来有两颗芝麻掉桌缝子里了,他故意装作突然醒悟的样子,把桌子拍一拍,那芝麻自然震了出来,他再做成写字的样子,自然就到了嘴了。”

3万

回帖

2

积分

-462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2-11-20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6 13:28:56| 字数 4,227| -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北京牧歌

?
  
   1924年是在政治的诡秘中徐徐降临北京城的。安徽农家子弟出身的直系将领冯玉祥命令荷枪实弹的部队开进了紫禁城。冯的亲信部下,河北将军鹿钟麟举着他的小手枪把末代皇溥仪赶出了皇宫。?
   北京城经久不衰的封建帝王之气彻底地黯然隐去了,在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大树将倾,非一绳所能维系”,帝王时代从此香消玉殒。?
   一个新的时代并未就此来临。二十世纪头三十年,作为政治漩涡的中心地带,走马灯一般更替频繁的政权,使北京成了军事野心家和政治阴谋家粉纷墨登场一展身手的舞台。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像灾难深重的中国一样,北京在深沉的苦难中低垂着头颅。?
   然而,狰狞森严的帝王幽灵已经不再是威摄人们心灵的力量,在大清帝国的丧钟声中,积压了三千年之久的民间人文精神不可扼制地开始了自由上升的趋势,饱含着迷惘的痛楚,谨慎的伦理,沉稳的中庸之道,以及貌似温和的喜悦激情,它急迫地冲破了权力的镣铐与政治的枷锁。?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也就是后来经常勾起人们感怀的“老北京”,它把巨大的温馨留给了处在战争夹缝中的北国故都,它宽和醇雅的气息流散至今。?
  1912年以后,明清旗人文化的众多特质被大量沦为贫民的八旗子弟传递到了市井民间,然后又被揉入到北京固有的燕赵传统中去,并对传统进行重塑。?
   基督教徒说:“那个能够忍受到底的人是唯一的幸福者。”?
   歌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即,义和礼。”?
   辜鸿铭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着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老北京文化”不是一曲燕赵悲怆的英雄主义之歌,而是一坛渗入了阳刚阴柔二股劲道的醇厚老酒。?
   暮气沉沉的北京在及时行乐,它的人民纯朴而灵敏。?
   “老北京”文化的风情令人感叹“北方伟大生活的幽闲”。这座曾经当了帝王八百年老巢的故都,如今终于成了老百姓的天下了,人们自由地为生计奔忙着,舒展的筋骨随意地在天安门前挥洒自如,他们可在前门下大口地喝老白干或菊花酒,可上紫禁城里指指点点,可在皇城里大声地骂某个旗人,可像王公贵族一样大模大样地提着鸟笼进有名的茶馆去喝茶神侃,可到天坛的白玉台阶上翘着二郎腿坐下。总之,他们已经是自由自在的人了,只要不干违法乱纪的事,他们想做什么都不会有人管。他们有全中国最为美丽的建筑为伴,而那丽人粉颈云发一般的湖山更是令人全身清爽,他们尽可呼吸鲜空气无拘无束地生活。当过满洲人奴仆的老北京人确实不由得心头一热,产生了只有自己才能品尝得到的春风得意的快感来。于是哪怕是最普通的人,也像《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一样,“很自傲生在北京,能说全国尊为国语的话,能拿皇帝建造的御苑坛社作为公园,能看到珍本的书藉,能听到最有见解的言论。”?
   等到天子们全都完蛋了,比京人才更加亲切地嗅出了天子脚下这座城市迷人的芬芳。他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更加觉得自己是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小部分。
   阳光像瓢泼的海水一样沐浴着老北京人。那些悠然的遛鸟者,“白天皮泡水(渴茶),晚上水泡皮(洗澡)”的茶客,自鸣得意的票友,拉黄包车的,卖冰糖葫芦的,卖糖人的,算命的,剃头的,提大茶壶的,摆场子的,变戏法的,开馆子的,拣破烂的,要饭的……北京前所未有地成了平民的乐园,它那昔日富丽堂皇的幽深姿体飘散出仪态万千的人情味。尤其是天桥和什刹海,那五花八门的“京味”风情,令人流连忘返,其乐融融。?
   老北京人这回不但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也找回了一座本该属于他们的城市。如今在这座城市里,“有令人惊叹的戏院,精美的饭馆子,市场,灯笼街,古玩街,有每月按期的庙会,有穷人每月交会钱到年节取月饼蜜什的饽饽辅,有露天变戏法的,有什刹海的马戏团,有天桥的戏棚子;有街巷小贩各式各样唱歌般动听的叫卖声,还有串街串巷到家收旧货的清脆的打鼓声,卖冰镇酸奶的一双小铜盘子的敲击声,每一种声音都节奏美妙;可以看见婚丧大典半里长的行列,以及官轿及官人跟班的随从;可以看见旗装的满洲女人和来自塞外沙漠的骆驼队,以及雍和宫的喇嘛,佛教的和尚;变戏法儿小的吞剑的,叫街的,唱数来宝的唱莲花落的乞丐,各安其业,各自遵守数百年不成文的传统规矩,叫花子与花子头儿的仁厚,窃贼与盗贼的保护者,清朝的官员,退隐的学者,修道之士与娼妓,讲义气的青楼妓,放荡的寡妇,和尚的外家,太监的儿子,玩儿票唱戏的京戏票友,还有诚实恳切风趣诙谐的老百姓。”?
   老北京人住在简朴却异常温情的四合院里,心中涌起无限暖意。这是一个使人互相之间产生敬意和同情心的人情空间,人们讲究礼仪,相互帮助,聚在一起乘凉、喝茶、说诙谐的俏皮话,只要他们中的谁出了点什么事,周围的人绝不会袖手旁观。有的四合院住了一大家子人,而有的则几家人合住在一起,人们在缓慢的生活节奏中失去了对贫苦生活的恐惧感,因为一种强烈的亲情氛围和充沛的阳光使他们获得到了真实的快乐人生,更何况北京人有的是事情可做,只要人勤快点,吃饱肚子简直不成问题。人这一辈子图个啥呢?不就图过得舒适点快意点吗!老北京人感觉自己是个幸福的自由之身了,他们用自己的爱及乐观的心灵找到了通往幸福彼岸的小渡船。?
   “这位爷,您走好喽。”?
   “我老觉乎着咱们的大缎子比川绸更体面!”?
   “喝,我的老爷子!您吉祥!我等了您好大半天了!”?
   “黄爷,帮帮忙,您老给美言几句。”?
   ”姑娘,您外边溜达溜达吧,赶明儿再说。”?
   “就凭咱哥俩穿一条裤子的交情,有话还不好说吗?”?
   “得,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您吗?”?
   一口甜亮调侃的“京腔”,嘣响溜脆,把人们鲜活闲散的生活衬托得活灵活现,那一份人情,那一份积淀久远的情貌,那浓浓的丰厚的北国民俗风韵,都从“京片子”里淌了出来。老北京人在四合院里动情了,望着溢彩流光的北京城,眼帘竟潮湿起来。平日里碰见外地人的时候,他们态度热情和蔼,对自己充满了信心,略微显得有点骄傲。?
   如今,老北京人同早先的八旗贵族“同是大涯沦落人了”,再也用不着对他们低三下四的说话。他们学着晚清旗人神气悠闲的样儿,没事了也提个鸟笼出去遛达遛达,得闲了就看书写字泡茶馆进小酒馆喝小酒吃炸酱面,或者耍嘴皮聊天谈论国家大事。要么就种花什么的。?
   老北京人是很喜欢种点花的。鲜花装点了他们的四合院,也装点了他们自己的心灵。那些沦为贫民的旗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在自食其力的生活中,对过去充满了幽香袭人的怀念,对无可奈何的现实充满了忧伤迷茫,失望之余,他们
  仍无法淡忘对花草鸟虫二黄字画的喜好,没有了这些东西,他们活着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
   古人说: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竹令人韵,松令人逸,桐令人倩,柳令人感,槐令人清。老北京人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万物给予他们的美的享受,他们所遇到的人生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来面对“美”。?
   老北京人最爱种的花莫过于菊,菊花那娇艳的丽容,那柔和却品性高洁的风姿令他们倾到。北京菊花的品种富甲天下,到了每年的晚秋季节,天空澄碧,整座故都几乎被盛装华彩的菊花给覆盖了。?
   清朝初年的大才子李渔老先生说:“世间第一乐地,无过家庭。”这种家庭在老北京人那里不是江南小家碧玉的挂着水晶帘的小阁楼,而是大雅大俗的以宽阔的文化底蕴为铺垫的四合院。?
   “官人如织,仁女如云,连佩接轸,绮罗从风,香汗飘雨,繁华巨丽”的帝王之都一去不复返了,在民国二三十年代,“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是“老北京文化”鲜明的象征。?
   大年三十全家围着八仙桌包饺子,正月初一吃团圆饭,初二串门拜亲戚去庙里叩头烧香,请求神的庇护,初五迎接嫁出去的闺女回家,初七吃春饼炒和菜,初八“人日”户户燃灯祭祖,十五元宵节吃元宵红灯满街挂,三月三东便门蟠桃宫开庙会,四月清明雨纷纷,梨花时节上坟给祖宗添把土,另外还得到妙峰山碧霞元君庙里进香,五月端午把肉卖,七月十五中元节要超度亡灵,八月十五看秋月吃月饼品蜜枣,九九重阳节登高到香山看红叶,隆冬腊八节正好喝腊八粥煮狗肉。?
   老北京人不是靠吃满汉全席才活得滋润。他们每天能吃饱饭喝碗豆浆就挺不错的了。条件是不太行,可日子却很火热,平淡之中,老北京人悠悠地走过旧中国风起云涌的岁月。战争尚未结束,时局变幻莫测,他们对此早已不抱希望。他们关心国事,然而他真正珍视的是生活本身。?
   辜鸿铭曾经对欧洲人说,中国文比是爱好和平的良民文化,真正的中国人是深沉、博大、纯朴、灵敏的良民。用“良民”二字来衡量整个中国文化未必见得正确.但放在“老北京的文化”和老北京人的头上倒是恰如其分。?
   大体上说来,老北京人大都是些遵纪守法的良民,他们淳朴厚道、讲究礼节,极其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他们的性情老滑超脱,宽忍保守,具有看透世态后知足常乐的特点;他们的生活很简朴,节奏很缓慢,在此之中他们无拘无束地追慕着闲散和谐的生活情调。他们的所做所为与北方淳朴厚实的山水并无二致。?
   琉璃厂、天桥、王府井、隆福寺、什刹海、皇宫、四合院……
  历史毫不吝啬地把灿烂的事物连成一片后把这一切献给了良民文化,以至于今天我们记忆深处的老北京是如此的引人入胜,美不胜收。简直不能置信的是它居然诞生在战火纷飞的乱世。?
   老北京文化诱人的美是与它的守旧共生的。它是一曲中国传统城市夕阳黄昏的田园诗歌,具有一种迟暮的、退让的美。我们可以漫不经心或深明大义地将它毁灭,因为它根本不具反抗之力。战争、革命和工业化的巨浪已汹涌地奔来,它即将成为社会史和文化史上亦真亦幻的难以考察的“海市蜃楼。”?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后老北京实际是成为了整个中国的文化中心(1912-1928年还是政治中心),这里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杰出的精英文化名流,只要随便开出一个名单,这些民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化人,就足以今人为之瞠目。?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赵元任、陈寅恪、梁启超、陈垣、汤用彤、钱穆、吴雨生、刘师培、金岳霖、冯友兰、钱玄同、朱自清、冯文炳、闻一多、雷海宗、朱希祖、郭绍虞、俞平伯、周作人、马叙伦、顾颉刚、余嘉锡,沈尹默、沈兼梅、马幼渔、黄侃、梁思成、辜鸿铭、林公铎、吴海、孟森、罗常培、沈从文……?那时,“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
  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的富丽堂皇,幽闲清妙。”老北京当时南方的大都会上海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双子星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回帖

2

积分

-462

资产值

初级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2-11-20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6 13:29:36| 字数 2,512| - 中国–上海–上海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消退的衣钵

不断消退的衣钵
  ?
   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善于砸碎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个旧中国的世界已经砸碎了。一个新中国的世界正在建设之中。此刻,当我们站在历史门槛上深情地膜望春风华光中大气轩昂的北京城时,一幢幢新时代壮丽的摩天大楼尽收眼底,规模宏大的工业企业、国际机场、地下铁路、火车站,数不尽的立交桥、高速公路、豪华商场、大宾馆、大饭店……,那栉比鳞次的高层建筑,“火柴盒”式的住宅楼房和现代化设施把一切都指向了未来,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居住着一千多万人口的国际现代大都市,它未来蓝图的实现指日可待,它美好的明天令人憧憬。与中国的其它成市一样,1978年之后北京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
  尽管如此,但我们仍然无法掩饰心中巨大的惋惜之情。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在把北京置于更为广阔而深邃的范围之中加以考察的时候出现了。?
  只要和伦敦、罗马、巴黎、雅典、开罗等世界文化名都稍稍作一个比较,我们对北京的现状就不会无动于衷。那种感觉不仅仅是怅然若失了,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之扼手痛惜。?
   二十世纪为数众多的文化人都有一个心灵之梦,这个梦就是从1421年到1949年未经战火的老北京城--那座老舍、林语堂笔下古典浓郁独一无二的老北京城。现在这个梦可以说基本消失了,它古老而近乎完美的幽香身影只有在书本上图画中才能偶尔浮现出来,让我们品尝一二。建国后,中国文化的一大损失就是老北京城的消失。这种消失不是骤然而至的灭顶之灾,而是历时了四十年左右。正如有的专家指出:
  “北京市的建设速度和北京古都风貌消失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巍峨高耸的城墙是形成老北京图案最为重要的因素和最大的装饰物,修造的时代为明朝,清代时对有些地方作过维修。城墙环绕着老北京城,皇城周长18里,外城周长28里,内城周长46里。这些古城精品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全部被拆毁,仅剩下了几百米长的两截。取代它的是198O年全线贯通的二环路和地下环城铁路。?
   老北京城墙曾建有47座四十米左右高的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顶上盖着绿剪边的灰筒瓦,下部为涂朱砖墙。现在仅残存三座:正阳门城楼(前门),德胜门箭楼和东南角楼。在民国老北京时期,“宽阔的护城河边,芦苇挺立,垂柳婆娑,城墙和弧形瓮城突下高耸,在晴空的映衬下现出黑色的轮廓。在雄厚的城墙和城台之上,门楼那如翼的宽大飞檐,似乎使它秀插云霄,凌空欲飞。这些建筑在水中的侧影也象实物一样清晰。每当清风从柔软的柳枝中梳过时,城楼的飞檐就开始颤动,垛墙就开始晃动并破碎。”
   城墙拆毁后的砖块等废物堆积起来体积有十一、二个景山那么大,总数约为110O万吨。?
   老北京“京味文化”的载体和温床--四合院,再也闻不到里面的花香了,伸出房檐的粉艳石榴花更是无迹可寻。四合院作为旧时代的产物消失殆尽,残留下来的老四合院“像断了线的珠于撒在各个角落”,它们陈旧不堪的躯壳藏在胡同深处,显得老态龙钟,早已没有了昔时温情雅适的风韵,它的历史使命已然结束。?
   天桥、隆福寺、什刹海等等昔日平民的乐园已面目全非,早先的盛况早已不复存在。
   当年鲁迅常去喝茶的青云阁,以及“天汇”、“裕顺”、“高明远”、“广泰”等有名的老式茶馆都成了历史名词。泡茶馆欣赏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对于今天的北京人是件陌生事。再说新北京人同老北京人的人生价值观也截然不同,他们哪里有闲情逸志去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这些没多少意思的陈年老调上,得闲了他们看电影电视搓麻将下舞池观赏足球比赛还来不及呢。除了一些实在找不着事情干的老人之外,谁还大摇大摆地晃荡着提个鸟笼在大街上逛??
  那波光鳞鳞的护城河,那数以百计的会馆,那显赫一时的“八大铁帽子”王府,那遍地蕴涵着深厚文化雅韵的古城风貌,全都像以前走街串巷的饽饽叫卖声一样逝去了。连周作人刚到北京时常买的张王回回狗皮膏药和俗称“老鼠屎”的同仁堂万应锭也无处找得到了。?
  民国初年400家左右的古旧书店,如今象样点的唯有中国书店一家。
  年轻点的北京人已经不知道隆福寺、白云观、蟠桃宫、东岳庙、厂甸、白塔寺、护国寺等等热闹非凡的庙会是怎么回事儿。他们不会知道民国时期每逢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北京、天津、河北一带前往妙峰山碧霞元君庙进香的香客沿北京的西北大道形成了长长的一条巨龙,沿途设有多处茶棚,以供香客们歇脚,庙会期间,各种赶会人从市区出发向百余里外的山顶进发,各种各样的秧歌、杠箱、大鼓在腰豉队激动人心的打击声中红红火火,沿途围观者人山人海,难以计数。? 原来全国最大的金玉古玩书画市场东西琉璃厂。满街罗列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奇珍异宝,什么夏商三代彝器、钟、鼎、尊、爵、簋、卤,历代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名贵瓷器,宋元字画、宋版古书、金银首饰、珍珠翡翠、宝石玛瑙等等,应有尽有。现在的琉璃厂虽然已重新恢复,但它在各方面都无法与原来的老街相提并论。?
   我们不得不承认老北京城已消失殆尽了。当我们怀着无限仰慕的心情描绘威尼斯、罗马等等由美丽的文物图案拼凑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时,我们的瑰宝却被自己毁于手中。现在的北京城规模更加宏大,建筑更加高耸,气派更加博大.然而它的发展越快现代气息越浓厚.我们也就越发地怀念起老北京城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对中国文化的争论异常激烈。一群激进的青年作家和学者聚集在上海举行一次讨论会,这些蜚声全国的大腕们纷纷慷慨呈辞,声泪俱下地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对西方现代化制度的极大向往。他们像当年鲁迅描写阿Q一样把传统文化说得体无完肤。他们之中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棋王》的作者阿城,他一声不吭地坐在一个角落里抽烟,直到最后才平淡地说了一句:“一个民族是不会忘记自己的文化的”。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是啊,没有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还成其为独立的民族么?中国人必须朝着世界意义的现代化迈进,同时它还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而且自己的文化是一切转变发展的基础和原则。中国人,就是拥有中国文化的民族,不是日本人,也不是英国人。
   如今的北京,除了抗污染较强的鸦雀和燕子之外,苍鹭、大白鹭、夜鹭等大鸟已绝迹,就连杜鹃、黄鹂、松雀鹰、伯劳等小鸟也很罕见了。街上偶尔还可见到王麻子剪刀,偶尔还可以见到从西域传来的“铜搬壶”,大肚子,细长壶嘴,样儿十分古雅漂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回帖

216

积分

2万

资产值

至尊会员I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2-8-27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金牌荣誉勋章(注册2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3-12-26 13:31:33| 字数 32| -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贴完之前,大家请不要在这里灌水,贴完之后,楼主请pm我,谢谢
爵爷:我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
我:做个没好处不主动去赞美的人。
你们:星宿老仙,德配天地,威震寰宇,古今无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回帖

216

积分

2万

资产值

至尊会员I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2-8-27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金牌荣誉勋章(注册2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3-12-26 13:38:06| 字数 51| - 中国–北京–北京 鹏博士BGP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想法是,北京区提倡原创(当然得是有意义的原创)
可能在初期会对转贴限制比较严一些。请贴主及大家理解。
爵爷:我把这个问题留给读者。
我:做个没好处不主动去赞美的人。
你们:星宿老仙,德配天地,威震寰宇,古今无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Comsenz Inc

GMT+8, 2025-10-25 05:53 , Processed in 0.078071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OPcache On.

手机版|小黑屋|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Archiver|备用网址1|备用网址2|在线留言|专门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