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大桥“扭曲”还是断桥鉴定“扭曲”?
● 李气虹
本周三上午,广东省ZF就九江大桥坍塌事故鉴定召开记者会指出,大桥本身设计和质量没问题,是运沙船偏离航道,误入非通航孔,直接撞击桥墩导致大桥坍塌。但记者会只进行了半小时便匆匆结束,当局的理由是其中两位专家要赶飞机,无法继续回答记者提问。几乎所有广东媒体都报道了这一点,反映了现场记者们对此心存疑问。
当天的《羊城晚报》打出“九江大桥坍塌‘不关桥事’”;隔天,《南方都市报》打出“九江断桥,桥没责任”、“专家组:不是桥差,是船狠”等新闻标题。《南都》社论更指出,断桥事故不只是一次工程质量危机,也是一次公关危机,需要使民众真正信服和接受事故鉴定结果。但当局却以轻率方式发布鉴定结果,恐怕加剧了公众对交通部门的信任危机。 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陈冠雄在记者会上通报说,省委书记张德江上周六到事故现场视察时,就指示作好评估,特别要聘请外省专家,“不要广东省自己自圆其说”。 因此,当局邀请了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孟凡超、总工程师廖朝华、中国交通部总工程师周海涛、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姚玲森、中国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蔡国宏、中交公路勘察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吴明远等六位外省专家,在十人鉴定专家组中占了半数以上。 但《南都》社论指出,虽然请了省内外专家,“但均由事件的可能责任方组织开展,这种调查程序上的疑问,造成了印象失分”。事实上,以中国社会惯常心理来看,客人说话照顾主人颜面,也不能完全排除。 人们的疑惑有两个方面:首先,九江大桥为何不堪一击?是否有“先天缺陷”?是否当初就是一项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年年检查是否都说明桥体“健康”?其次,多年采集河沙是否动摇桥梁根基? 九江大桥是在1985年9月开工,1988年6月正式建成通车,曾在199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铜奖。有人认为,当年的桥梁设计标准与现在不同。但广东省政协常委、从事40多年桥梁设计专家黎宝松对此斥为“胡说”,因为在核载、通航、河床抗冲刷等方面新老标准没什么区别。 当年桥面合龙时 有约10厘米误差
据知情人介绍,当年桥面合龙时有约10厘米的误差,是被硬压到桥墩上强行合龙,所以大桥有点“扭曲”。黎宝松认为,10厘米对这座跨径160米的大桥来说,是不该被忽略的大误差了,“这样的桥怎么还被评上国家奖”?
广东省高速公路公司认为,九江大桥开通19年,其中一个造成坍塌的因素是“桥梁老化”。对此,黎宝松觉得好笑:“搞桥梁是百年工程,工程设计没有六、七十年,就不该通过。” 目前,由于珠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考虑,九江大桥和佛山-开平高速公路大桥之间,正在扩建新桥。黎宝松认为,建桥虽然有利于经济发展,长远来说却埋下隐患,因为“桥梁建设贪快逐利,施工质量差”。其次,“桥梁建设本身会改变河流形态”,几座桥梁扎堆建在一起,桥墩、承台、基础桩密密麻麻,造成阻水、冲刷严重。 由于黎宝松对媒体表达不同看法,技术鉴定专家组的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核心成员,前天改口说专家组只是得出大桥被撞断前处于安全状态的结论,不是说大桥没质量问题。出席记者会的廖朝华和姚玲森也不是提前退场,“只是事先定好时间,时间一到,发布会便结束退场了”。 无序采砂 使桥墩基础下切 陈冠雄承认,在调查过程发现桥梁负荷的车辆交通过重,以及地方上对河床无序采砂,导致桥墩基础下切,使桥梁承载能力下降。 由于珠三角经济发展加速,河沙作为建筑材料成为紧俏商品。广东现在每年对河沙的需求量为8000万立方米,而省内每年供沙量不足2000万平方米,使沙价近年来一路上涨。有老渔民记得1988年九江大桥通车时,附近一带的平均水深为25米左右,现在已达36米、48米甚至达到60多米,使得每年汛期的洪水量加大。 广东作为中国大陆最早实行经济改革,目前又是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桥梁建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九江大桥坍塌,不仅让人联想到广东境内3万6000多座大小桥梁的设计和维护,大桥本身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也涉及到地方多个ZF部门和官员的政治责任。 中国副总理曾培炎、国务委员华建敏、交通部长李盛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李毅中也表达对事故的关注,因此事故责任的归属,也牵动地方官员的政治敏感神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