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ong_1118 于 2025-1-2 19:45 编辑
你的心脏!对!进击的巨人! DELL Pro Max 18 Plus有着Max 18的巨大身躯,其心脏必须强大,不然,会愧对18英寸的机体,也无法展示18英寸3840 x 2400分辨率的串行OLED屏幕的魅力,更无法配上移动工作站旗舰的称号!
![](https://pic3.zhimg.com/v2-99968fe32fc93972a97a212f46f02d14_1440w.jpg)
Max 18的心脏,是指它的独立显卡。 DELL Precision 移动工作站旗舰机型的独立显卡,已有持续6年使用DGFF。
何为DGFF?2018年,从DELL Precision 7730/7530开始,其GPU就开始使用全新规格的模块,名字叫做DGFF----全称是“Dell Graphics Form Factor”,即戴尔显卡模块标准----这是戴尔在多年自研之后而推出的一种全新的显卡模块化设计。 DGFF显卡和MXM显卡一样,同样可以方便地维护更换,但最大的改良之处,是对电路连接和安装方式做出了优化,其目的是在高性能移动计算设备(包含移动工作站)上、取代沿用多年的MXM标准,同时可以继续和MXM一样拥有模块化的优势、避免采用GBA将GPU封装在主板上带来的种种不便。 2017年,DELL Precision 最后使用MXM 显卡的旗舰机型,是DELL Precision 7720,它使用的显卡是MXM B型,次旗舰机型7520,使用的显卡是MXM A型。
![](https://picx.zhimg.com/v2-dd92814c2aa447f8a3588b566715a137_1440w.jpg)
然而,DELL全新推出的DGFF规范,由于DELL拥有100%的专利,其他厂商使用的话需要额外付费,所以迟迟没有看见有其他大厂采用。 就目前而言,只有美国Framework模块化笔记本电脑公司,其16英寸机型的显卡和硬盘扩展模块,采用了DGFF技术规范,名称是Framework Laptop 16 Expansion Bay module,即采用DGFF的技术,其独立显卡模块和硬盘扩展模块,可以进行互相,如下图所示,就是依据DGFF规范设计的硬盘扩展模块,上面可以安装两个M.2 2280 SSD,同时还进行了线路扩展,用以支持对两个散热风扇的供电和管理:
![](https://pic2.zhimg.com/v2-47cb587052a83212ec6271972b850617_1440w.jpg)
另外,有小道消息说,智通国际在2025年发布多款15.3英寸屏幕的笔记本电脑,将采用类似DGFF规范的显卡。而智通国际是软通动力的全资子公司,拥有“机械革命”笔记本电脑品牌,所以,极有可能在下个月的CES 2025上,机械革命将发布采用类似DGFF规范的显卡的机型:
![](https://pic2.zhimg.com/v2-1e38c2d6118c17f8765e6479a985dded_1440w.jpg)
其实,DELL自家使用DGFF的历史,也是在不停探索和发展之中: - 首先,它只在自己Precision家族中使用;
- 其次,不是家族中的所有机型都通用,不同机型之间的DGFF显卡形状不一样;
- 然后,每隔两年更换机身模具,DGFF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就拿DELL Precision旗舰77xx系列来说,其发展历史如下:
DGFF12018-2019年,7730和7740这两代共用机体模具,使用的是首代DGFF1:
![](https://picx.zhimg.com/v2-19711653a80abbb6dd0afa897d272e15_1440w.jpg)
如下图所示,DGFF1为矩形切去一个小角; 在矩形的长边边缘,带有一个HDMI和一个mini DP端口,即机身后方的两个视频输出端口; 显卡的供电,使用L形的专用线缆和主板连接来获得,见下图左下; 和主板之间数据信号的电路连接,使用的是外表银灰色、内侧带有密集触点的连接片,见下图右下,连接片外侧面标注MB的一端连接主板,内侧面有标注UFK 1902 Rev 0.8,连接片的使用数量依据显卡型号而异,最高等级的显卡使用三个。
![](https://picx.zhimg.com/v2-a420f930e0c22dd308e4045f7eede2c3_1440w.jpg)
DGFF22020-2021年,7750和7760这两代共用机体模具,使用的是第二代DGFF2: DGFF2的形状依然是矩形切去一个小角。
![](https://pic1.zhimg.com/v2-ee39b14a491b9c90eee4ea45348d6c7a_1440w.jpg)
但发生了完全无法和DGFF1兼容的改变: 如上图所示,矩形的安放方向旋转了90度,改为在矩形的短边安放了一个HDMI和一个mini DP端口; 如下图所示,与此同时,数据信号电路的连接片的安装位置,也旋转到另一侧,连接片的最高数量保持为三个没变:
![](https://pic3.zhimg.com/v2-a405041a10116cacb548de6e77c7f268_1440w.jpg)
使用的连接片内侧的标注稍有不同,是“UFK1902 Rev 0.8”,但从形状和触点排布来看,应该和DGFF1使用的一样。 供电电路的连接方式和电缆,也和DGFF1使用的差不多。
![](https://pica.zhimg.com/v2-0c89ef0e55673bad111eae5f07839136_1440w.jpg)
DGFF32022和2023年,即Precision 7770和7780这两代,使用的就是第三代的DGFF3了. DGFF3在形状上,矩形的切角更大,显卡本体不再带有视频输出端口:
![](https://pic1.zhimg.com/v2-c6def3b57aaacbec5512476376254444_1440w.jpg)
DGFF3和主板之间的数据信号连接电路接口的位置、数量和使用的连接片规格,再次发生改变----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DGFF3已经不再集成HDMI和mini DP端口----如下图所示: 橙色箭头所标注的是数据线路接口,只有两个,分别标注JDGFF1和JDGFF2。(J表示Jack(插头/接头是意思); 蓝色箭头标注的PJPDC1,是供电电路的接口,和DGFF1和DGFF2使用的无差异,依然是五路设计,只是位置有不同。
![](https://pic4.zhimg.com/v2-4e4c08ff8c4fdc64b39181d27ee53691_1440w.jpg)
由此,DGFF3信数据线路接口和主板之间使用的连接片,数量减少到最多两个; 如下图所示,全新的连接片外观为淡黄色的PC板,上面标注有Unimicron/Neoconix和80P PCBridge:
![](https://pica.zhimg.com/v2-2c004073e417a5b3c32110efde9e1070_1440w.jpg)
从此可以得知: - 1.这个连接器为Unimicron(欣兴电子)旗下的Neoconix公司出品----Unimicron在2016年收购了Neoconix;
- 2. 80P PCBridge表示这个连接器有80个触点/插针,而且PCBridge---“PCB桥“----应该是基于Neoconix公司的PCBeam技术。
![](https://pic2.zhimg.com/v2-569314419991e68c1b61d928aa1efe39_1440w.jpg)
继续使用?以上,就是DELL的DGFF六年三代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历史。 可以看到,随着Precision每两年更换一次模具的操作,DELL在不断调整、改进DGFF; 甚至在NVIDIA悍然强制提升显卡供电之后,DELL也通过放弃内置视频输出端口、腾出空间来增加一路供电单元的操作,使得DGFF3可以继续前行; 还可以看到,DGFF3通过采用Neoconix出品的80P PCBridge,似乎进一步降低了元件成本,确定减少了生产中的装配流程。 笔者认为: DELL Pro Max 18 Plus会继续使用DGFF显卡。 那么,DELL Pro Max 18 Plus使用的是DGFF3吗? 或者,是新的DGFF4?
DGFF4?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参以下资料。 A.桌面版RTX 5090 - 发布:预计将于CES 2025前夕,太平洋时间2025年1月6日18点30分发布,可能在 2025年2月中旬上市;
- 参数:采用 GB202-300核心,拥有 21760个CUDA核心,配备32GB的GDDR7 显存,显存的位宽尚在确认中,显存频率为28GHz,显存带宽达到 1792GB/s;
- 功耗:显卡的整体功耗将调低,但具体下调多少还未确定;
- 技术:引入神经渲染、高级 DLSS 等技术,用以提升 GPU 的性能,改进的 RT 核心能够在游戏中呈现更逼真的光影效果和反射,还将提升 AI 辅助任务的性能,更好地将 AI 整合到游戏和内容创作流程中,此外,AI 还将优化其功耗和热管理,实现更节能的运行。
B.桌面版RTX 5080- 采用GB203-400核心,拥有10752个CUDA核心和16GB的GDDR7显存,显存位宽为256-bit,显存频率为30Gbps(比RTX 5090还要高),显存带宽将达到960GB/s。
C.同级的专业显卡: 目前没有任何消息。 D.移动版 RTX 5090 目前关于移动版RTX 5090 lp的一些消息: - 核心:采用 GB203 核心,与桌面端 RTX 5080 的核心相同;
- CUDA:可能类似于桌面端 RTX 5080,拥有84个SM单元,10752个流处理器;
- 显存:采用16GB或24GB的GDDR7 显存,位宽也是为256-bit;
- 功耗:顶级的移动版 RTX 5090 功耗可能和上代移动版RTX 4090一样还是为175W;
- 性能:有观点认为,移动版 RTX 5090的性能将比移动版 RTX 4090有较大提升,与桌面版 RTX 5090 的性能差距也将进一步缩小;
- 发布:预计会在2025年第一季度末或第二季度初发售。
依据以上ABCD四点,笔者分析推测之后认为: 目前不会有DGFF4,DELL Pro Max 18 Plus的显卡,将继续使用DGFF3。
![](https://pic2.zhimg.com/v2-429a5893934018fb788b4e6138e8b50d_1440w.jpg)
原因如下: - 第一:因为NVIDIA新一代移动版专业显卡的发布时间滞后,Max 18上市初期,有可能会继续使用之前的DGFF3的RTX 5000 Ada;
- 第二:到了2025年中,在NVIDIA发布新一代的移动版专业显卡之后,Max 18就会立刻采用,不可能为此对Max 18的机体和内部布局进行大修改;
- 第三:NVIDIA新一代的移动版专业显卡的旗舰型号,其硬件参数应该和移动版RTX 5090一样;这意味着NVIDIA新一代的移动版专业显卡的旗舰型号,功耗会保持和上代一样,由此DGFF3在供电方面没有问题;
- 第四:唯一的问题是显存----NVIDIA新一代的移动版专业显卡的旗舰型号,使用的GDDR7显存,是16GB还是24GB?
显存24GB?而按照NVIDAI现有的惯例,移动版RTX 5090是基于桌面版RTX 5080而来,移动版RTX 5090的显存,应该也是16GB的GDDR7; 不过,不排除NVIDIA新一代的移动版专业显卡的旗舰型号,会采用24GB显存的可能性。 那么,在采用24GB显存之后,现有DGFF3设计的空间,会不会无法容纳呢? 笔者认为: NVIDIA新一代的移动版专业显卡的旗舰型号,显存使用24GB,完全没有问题。 因为现有DGFF3的布局,是安排了8个显存颗粒的位置的----RTX 5000 Ada lp的16GB显存,就是使用了8个2GB的显存颗粒。 之前,显存的单颗容量,通常为2GB或1GB,像GeForce GTX 1060 3GB这种显卡,其3GB 的显存,是由多颗容量较小的显存颗粒组合而成,并非是单颗 3GB 的显存。 现在,三星早已宣布已开发出单颗容量为 3GB(=24Gb)的GDDR7显存,采用第 5 代 10 纳米工艺,密度提高 50%,封装尺寸与前代GDDR6产品相同,还采用了三级脉冲幅度调制 (PAM3) 信号,可实现 40Gbps左右的速度,最高可达42.5Gbps。
![](https://picx.zhimg.com/v2-d0ef5e6def70d36a526503b55358b94f_1440w.jpg)
所以,在现有的DGFF3布局上,可以采用8个单颗容量为3GB的GDDR7 显存,来实现显存的总容量达到24GB。 至于,NVIDIA新一代移动版专业显卡旗舰型号,是否会使用24GB GDDR7显存,笔者认为是应该需要的; 毕竟,在2019发布、2020年才上市的Asus ProArt Studiobook One W590,其使用的Quadro RTX 6000移动版显卡,显存就已经是24GB:
![](https://pica.zhimg.com/v2-ea6975ee081d380c915f38931e395734_1440w.jpg)
当初,笔者花了重金(光下单购买就是9999美元)购买了Asus ProArt Studiobook One W590:
![](https://pic1.zhimg.com/v2-80f3e84065fe8f7001bd3bf528c463ce_1440w.jpg)
所以,笔者是绝对不会忘记Quadro RTX 6000移动版的显存是有24GB的:
![](https://pic3.zhimg.com/v2-6ba4936c891f87bcfef7254bf5b90002_1440w.jpg)
现在,已经是5年之后,不企望NVIDIA能超越24GB,但追平24GB,应该总可以吧? 本篇,至此字数已满三千,长度差不多了。 所以,原本计划在本篇中,对DELL Pro Max 18 Plus的散热系统和性能发挥,进行分析与推测的内容,将放到下篇《连载6》中。 敬请期待!
![](https://pic1.zhimg.com/v2-469a2d09e88a3891e7c66303d3f425ca_1440w.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