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7-10-25 21:28:00| 字数 7,573| - 中国–广东–深圳–宝安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一二线城市房市泡沫破裂的时间表已经排定
一二线城市房市泡沫破裂的时间表已经被众人排定在2008年年底。
第一部分 为什么说一二线城市的房市泡沫已经很大了
1. 国际标准是干12年可买到房,一线城市干36年才买到房,这泡沫够吃24年了,还不够大?
人的财力的有限性是由人的工作年龄决定的。一对夫妻大学毕业22岁后工作,平均可工作36年。国际房价收入比6年即全家需工作12年。还有24年的节余可用于恋爱、办婚事、创业、投资。养育孩子、孩子上学、本人再学习、交友走亲、文化娱乐、出游、回报父母、医疗、养老等开支。当一个地方房价收入比超过7以后,就会被世界上公认为“房价难承受的地区”。房款占收入50%的话,房价收入比18年即全家需工作36年,是一套房掏空一生积蓄,押上“创业起步资金”,终生只能为别人打工;是非富人经济承受力的极限。
刚需,也就是“真正想坐火车的人”,应该是口袋有80万以下的“待购首套住房者”。这样的非富人占人口总数80%以上。因为,80万/ 2000年0.4万 = 可买2套房。前几年口袋里有80万以上而拖到现在再买第一套房的极少。
其中较大能力的,最多可贷80万。80 + 80 = 最多可买160万的房子。
16000元* 90平米 / 某一线城市平均家庭收入(含灰色)8万= 2007年底某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为18。22岁 + 36年 = 全市平均全家为了房子需工作到58岁。国际标准是干12年可买到房,一线城市干36年才买到房,这泡沫够吃24年了,还不够大?在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下,要保证几十年不失业不生病,不然银行就可能收走房子。房价再涨的话,刚需就没有了。想坐火车的买不起票了,全市几十万张车票(投资性房)都在票贩子(炒家)的手里,不卖“跳楼价”行吗?
2.房价奇高后再买房是买进“负资产”。炒房者炒成房东的故事。
秋天里播种会颗粒无收。租金回报只有3%,只够抵销折旧费(33年后要拆迁)。房子会贬值,15年楼龄后房子旧了,就开始贬值。想卖房时,银行嫌旧不肯对买者办按揭。房市以外的年回报在10%以上的投资方式仅我知道的就在8种以上。140万 * 资金成本10% = 每年亏掉14万元。
在一二线城市,下跌时房子变成了任人杀跌的“负资产”。“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熊市不言底,阴跌再阴跌,不反弹。每套房每月跌3万元。下跌的第一年,跌去36万,外加资金成本损失14万,共损失50万。下跌的第二年,跌去26万,外加资金成本损失14万,共损失40万。下跌的第三年……“识时务者为俊杰”。“好汉不吃眼前亏”,面对银行要收房,几人能顶得住?几十万套出租房和空置房都想卖出,非富人无力承接,炒家就把自己套住了。
3. 房价奇高后的房子是“烫手山芋”,已无法保值增值。
在通膨初期,由于利率低,房地产和房地产股确实是抗通膨,保值增值的很好的投资品种。几年后到了通膨后期,由于房价股价已被炒高,利率也调高了,熊市就会不期而至。熊市里房价和房地产股股价大跌是正常的,那时的房地产和房地产股不是保值增值的好品种,而是“烫手的山芋”。也就是说,它的保值增值功能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只有价值低估或合理的房地产和房地产股才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
一位香港人说,1996年买房子花了200多万,按揭了10年,2006年终于还清了,跑去中介一问,80万!
4. “高价卖身的房奴” 的结局是最终两手空空。换个思路活得更好。三个中国老大伯的故事。
张大伯倾一生之财力为自住去购房,65岁时破房要拆迁了,另住的独子是房奴,老弱有病的二位老人既拿不出首付,也贷不到款,借得到款也还不起。只拿到不多的拆迁费补足养老钱和做房租。他错信了“现在不买,再涨就永远买不起了”的谎话,结果永远吃亏,最终两手空空,活得真窝烂!换个思路活得更好,条条道路通财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为何一条死路走到老?
李大伯用5年时间努力赚钱和投资,100万积累到200万,在2012年第2个大熊底包栝按揭400万买4套房。高位3倍卖得1200万,实得款900万。在2022年大熊底包栝按揭1800万买18套房。
王大伯做各种投资25年。每年平均20%的收益,100万 * 1.2 * 1.2 * 1.2……(1.2的25次方) = 到60岁是9540万的大富豪。
5.在一二线城市,多数炒房人没有掌握判断方法,拿着“最后一棒”却不知道。“没了小虾饿死小鱼”的故事。
2007年底,你张三以每平米1.4万买房 * 1.4 = 2008年底你张三拟以2万卖给李四。扣费用后你实赚30%。
2万 * 1.4 = 2009年底李四拟以2.8万卖给王二。王二不可能买导致李四不买,李四不买则你拿的是“最后一棒”。王二为何不可能买?
1.到2009年底,房价要么在山顶尖,要么在下跌了。
2.如果王二是自住:2.8万 * 1.1(税费) = 3.08万 * 100平米 = 308万 / 2000年0.3万 = 可买10套房。王二有买10套房的实力当然不可能等到2009年底才向李四以奇高价买二手房来自住。
3.如果王二是投资:2.8万 * 1.4 = “大鱼”王二拟以3.92万卖给“特大鱼”赵五。3.92万 * 1.1(税费) = 4.31万 * 100平米 = 4.31万 / 2000年0.3万 = 可买14套房。全市需要几十万个“有431万支付能力的待购首套住房者”和“肯花392万买二手房来投资”的“傻大款”,有吗?
4.涨到高位后,由于基数越来越大,就出现了加速度上涨:你张三加价60万元。李四加价80万元,王二加价112万元。3个人的手里共加价了252万元。涨幅太惊人了,价格太离奇了,超越了“待购首套住房者”的经济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
5.房价奇高,大盘已潜伏价格危机,“待购首套住房者”买不起你那二手房,富人看不上且嫌贵。全市每天要卖的5万套,只成交20套,想出出不来。高位久盘必跌。接着就竞相大幅度杀价,抢跑道出逃。(改为20000元,更卖不出了)。
6.驳死多头谬论:“要买得起房,赶快去多赚钱。”“加工资会使大家买得起房。”
现在,有不少下岗和失业人员,在职的也是个体、私企占大多数。怎么给所有人加工资?房价3年上涨120万,3年里有几家工资可增加120万?如果房价不断上涨,会导致严重通货膨胀,原材料、工资等成本大增,有的企业竞争力下降,就会减员。有的人会失业,连现有的工资都保不住。
7.明年的租金会上涨吗?
房子是较有钱的人买的,房价越涨越有人追。房子大多是租给买不起房的人的。通膨使非富人生活更困难,租价越涨越租不出去。这几年房价涨得很多,租价却涨得不多是明摆着的事实。
Y市600万人,睡在街上的少于600人。每年净增房子3万套。一些老板关厂或缩小规模去炒股炒房,需要的工人少了。出现招工荒,许多公司需要100人,只招到90人。租房人减少3万人。房子租出去不容易了。
2008年底,房价要么在山顶尖,要么在下跌了。房价下跌时,房租反涨是不可能的。
物业税要出台了,养不起,炒不起,不合算。多方信心受到重挫。空方有的买不起了,有的嫌贵不愿买。挂牌卖出量增到40000套 / 每天成交减为20套 = 2000倍的待卖率。原来计划是短期内见高就卖出,现在一时半会卖不出了,税负重了,只好出租补充税费,供大于求,租金就会下跌。
第二部分 为什么说一二线城市的房市泡沫一定会破裂
1.资金总供给量趋小和资金需求量趋大的“<状态”将使房价水落船低。
资金需求量趋大。据统计,2007年6月末全国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达到25720亿元,相比10年前增长了135倍。
资金总供给量趋小。因为通膨,大众不爱存款;因为许多人取款去买房买股;因为美国次按风波使银行放贷胆子小了,对工资收入严格审核;因为买房热遍及全国使房贷资金难以从外地调集;因为银行对第2套房的按揭成数已不得不降为市场价的4成(评估额收紧为市场价的7成,在此基础上按揭6成),实际首付6成;因为准备金一直在提高,利率一直在增加,限制了游资的数量;因为房价快速上涨,抬高了入门门坎,限制了买房的人数和资金量。购房者买100万的房子,现在首付需要多准备20万,许多人不得不放弃购房
资金总供给量趋小和资金需求量趋大的“<状态”表明资金供不应求,资金链将断裂,房价将下跌。就象池塘遇到抽水,船将回落。
2.土地不稀缺,房子不稀缺。日本和香港的人均土地更少,照样有房价和地价的大跌。
1000万的城市有300万打工的 / 10人 = 有30万套出租房和空置房。现在1000万人的城市,再来1000万人,土地也不缺,因为现在2000万人口的城市是由1000万发展而来的。房子总是不停地拆了建,建了拆。1000万人口的城市,6层以下的旧房占多数,拆掉盖24层的,一下子就是4倍的土地。圈地成风,到处在“晒地皮”。郊外的地一望无边。在1000万的城里,下半夜让你开车转遍全城,能见到1000人露宿街头吗?说明中国的房子不缺。
盖房最好赚,于是18路军都来搞房地产,越盖越多。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也在大干快上。单位自建房、个人自建房、合作建房、小产权房等都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为房子不缺,新盖的实际是在增加总量的“剩余”。
日本和香港的人均土地少10倍以上,不是照样有房价和地价大跌的时候。其实海南省房价大跌时土地跌更多。
3. 罐头被倒进海里的老故事。“相对过剩”也是供大于求。
刚需来自结婚族。1978年以前是多子多富,最小的到2008年30岁,这些刚需已基本释放完毕。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2008年29岁,刚需正好大降。当年日本房价在面对这一人口结构改变时,走出了一波下跌行情,中国不可能改变这一规律。
刚需来自城市化(特别是毕业生)。动辄百万元,进城的“待购首套住房者”该买已买了,没买的已基本上买不起了。
刚性需求是历来存在的,近3年放大几十倍,明显是疯狂的炒作。炒楼者只需要象传教一样宣传“房价还会涨,现在不买就买不起了”,传得你也不得不信,他正好把最后一棒交给你。
在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到140万后,大多数“待购首套住房者”的刚性需求已无法转化为有效需求。象钻戒一样,看的多买的少。你的饭店大提价,大家都不肯来吃或吃不起时,饭菜就全部留在自己手里,就把自己套住了。房价快速上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有效需求萎缩的过程,在二线的Y市,每年净增新房3万套。一套房卖50万时的“待购首套住房者”有效需求为10万人,100万时5万人,150万时2万人,200万时0.5万人。政治经济学讲到这种“相对过剩”时举例说:穷人没吃的,资本家却把过剩的罐头倒进海里。“相对过剩”也是供过于求,供过于求就会下跌。2008年,非富人买不起房了,富人和小炒家为了不被“倒进海里”,只好趁早降价卖出。
4.拍地方式导致房价加速度冲向死大顶,改变拍地方式将导致土地价下跌和房价下跌。
小产权房已经暴露了建房成本。路人皆知商品房的第一成本是土地成本。各地媒体纷纷传来拍出“新地王”的消息。房价大涨的主要原因是招拍挂卖地方式使土地不断上涨,“面粉高于面包”,并逐年提高。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浇灭希望,亿人恐慌:“不快买房,永无机会”。
如果每年每套房只上涨1万元,那么房市真的会再涨100年而不跌,炒房者逐步出手给自住性买房者没问题。任何疯狂的东西都是危险的。上帝要让人死亡, 就会先让他们疯狂地跑,跑得越快越早死。
“招拍挂卖地”置开发商于死地,不提价就亏;因为基数越来越大,一提价就以每年40万元、60万元、80万元、112万元……的加速度冲向死大顶。不改变拍地方式,会将房市引向绝地。一旦改变拍地方式,将导致土地价下跌和房价下跌。
5.开发商敢拍出楼面价高于房价的地,不能说明今后房价一定会涨。
人家拍1块地的楼面价是1.5万元,使以前囤的5块地的房子每平米多赚到0.3万元。今后下跌时这1处每平米亏0.3万元,赚5块地后亏1块地。开发商也不知道何时会下跌,开发商要听ZF的, “公仆”要顾及“主人”的气色,要看外资的脸色,要听老天爷(客观规律)的裁判。
喊价几十次后才能拍到地,地价涨导致房价涨,房价涨导致地价涨,地价再涨导致房价再涨。不知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反正恶性循环,加价不止。谁想房价涨得慢一些都做不到。由于基数越来越大,加速度就越来越快。“待购首套住房者”每年可支配的家庭节余仅5万元,却以每年60万元、80万元、112万元……的加速度上涨。导致“待购首套住房者”以每年60万人、80万人、112万人……的加速度被抛弃。100%的“待购首套住房者”丧失“买房能力”是1年内的事。几十万套二手的出租房和空置房就象“钻石项链”一样全部留在富人手里,房子不能流通就只是砖头,不能赚钱时就只好争先卖出了,富人要卖不买,非富人想买买不起,跳楼价就出现了。
6.房价不会永远上涨。买不起不等于永远买不起。
涨久必跌,跌久必涨。说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就象说“永远不会下雨了”的人一样蠢。房市不断创出新高,只要简单的把钱投入房市中,就能赚回满桶金。每一个多头都有自己的100个理由希望它将继续下去,直到永久,但是要知道:参加“击鼓传花”这个游戏是需要门票的,当拿得出100万首付的“待购首套住房者”的人数(10万人)比投资者(20万个)少时,游戏就结束了。还在门内的人,拿的都是最后一棒。
老股民绝不会说出“永涨不跌” “永远买不到便宜股票”的鬼话。波浪理论蛮灵验的。2001至2005年的股熊市,2245点见大顶,,ZF救市5年,跌到998点才救成。有人估计跌剩0.5,有人估计跌剩0.382,所以实际折中跌剩0.44。
7.任何价格都会向价值回归的。
房产证上土地使用年限为70年,新房到拆迁的实际只有30多年。随着时间的流失,土地的使用权是逐渐变少的,直到最后就剩拆迁价值。30年以后你又要再花钱买一次房。20年以上房龄的房子就大贬值了,使用起来已有诸多不便了,比如外观破旧、结构落后,管道老化、银行不给按揭等等。那时还有什么东西能够支撑高昂的房价呢?
8.房市气球不破,除非不吹大;气球不断地吹大,终有一天会吹破。
中国楼市疯狂7年了,不少大城市已上涨5倍,泡沫已大,皮较薄了。房市气球还在不断地吹大,今后只有2种结果:一是ZF趁早主动地碰破它,房价只是中跌。二是气球不断地吹,吹到皮很薄很薄时,ZF的调控措施也累积到一定程度了,气球就突然破了,房价会大跌。
拍地者、放贷者和收税者是高房价的最大得利者,所以他们希望保持在“慢慢吹又较长期地皮不破的状态”,这可能吗?房价的基数越来越大,吹气呈现加速度,到2008年,泡沫将吹大到皮很薄很薄。ZF不可能不继续调控,例如改变拍地方式,加息,提高房贷首付和贷款利息,开征物业税等,仅是积少成多,积小成大就会碰破它。
富人是吹气的,气球的皮就是“待购首套住房者”的口袋,无限制地膨胀下去的结果是口袋破了,气球破了。气球破了后,投资者的结局就是:金银变成了普通的水泥砖头。“荷兰郁金香投机”造就了无数百万富豪的神话,但终归又将这些走入天堂的人拉下了地狱。
9.2008年后,在一二线城市买房的投资者的下场是亏钱和套牢。
如果房价还要涨20年,炒房这么容易赚的话,大家都来这里发财得了,何必到365行去辛苦?房市可以计算房价收入比和市盈率,结果是目前房市没有投资价值。如某你借给人家100万元钱,第1年付你利息3万元,第2年付你2.8万元,第3年付你2.6万元,第4年……这项交易你是很亏的。
房地产市场有周期性,涨几年后跌几年,跌几年后再涨几年。“房牛市”有阶段性,一般都会经历4个阶段:缓慢上涨期、中高速上涨期、高速上涨期、快速下跌期。大陆人炒房是第一回,不少人对周期性和阶段性不了解,分不清春夏秋冬,秋风扫落叶了还在大量播种。
到2008年就连涨8年,“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我就不信“铁三角”比“日本鬼子”更硬朗。很多人当死多头,被谎言迷惑了而不察,立危墙之下而不觉,到2008年后还将有许多飞蛾去扑火。“笨钱”总是后知后觉,在不该随大流的时候随了大流。
10.做房地产生意真的风险低,无人不赚,稳赚不赔吗?
答:最后一段行情离合理价格太远,炒房已是高风险的赌搏,是赌搏就会久赌必输。没有经过房市大熊市的房民不是成熟的房民。成熟的房民不会说出稳赚不赔的毫无风险意识的话。
经历过香港楼市大起大落周期波动的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恒隆集团(0010.HK)主席陈启宗严肃地说:“只要经历一次市场调整,赚到的钱可能就全赔回去了。”“如果哪个企业对地价、房价的上升和股票的泡沫不敏感,那他不是天真就是无知!无论房价的下降还是股价的下跌,都会让这些公司死掉!”
李嘉诚说:房价上涨的时候不会死人,但房价下跌的时候却一定会死人。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每月银行的房货还款都会如风刀霜剑一样严相逼。
11.美国次按风波打破“房价永远不会下跌”的神话。
整个街区变成无人区。超过7成的建筑商提供某种优惠,各式销售花招纷纷出笼:有“豪宅清仓”,有假期招待,有11万美元的降价促销,有以“员工价”,有打九折的方式促销。有送室内装潢,有“买一送一”。有的办次按的银行倒闭。
12. 香港“百万负翁”的故事,说明“稳赚不赔”是骗人的鬼话。
1967年,香港房价是700元(均使用平米计算),1973年,均价涨到了4000元。1973年股灾后,世界石油危机,均价跌到了2500元。1981年,经济好转,均价达到了12000。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后,房价是7000。1997,房价炒到了10万一平米。1998年开始连续下跌6年,下跌65%左右。2003年非典,跌到均价33000。当时,人们的常用词是“一夜赤贫”、“一贫如洗” 和“百万负翁”。
以前,香港人也是认为人多地少,房子不可能下跌。现在,他们经历过了1998年的房地产崩溃,亲眼看到身边的人因为炒房子而倾家荡产,所以甘愿去租房子,不愿意冒险。
13.恶性炒房不会“永远”。以后小震年年有,大震不再有。这个大趋势,只要看各国就知道了。
我们的大城市已涨5倍了。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前,10年里房价只上涨了50%,房价就开跌了。所以,不要相信“房价永远上涨”和“再不买就永远没机会”的谎话。因为恶炒房市影响民生,影响社会稳定,用土地和房子来吃“油水”,不管什么主义都说不通,都不会有选票;因为一荣九损,业态失衡,炒房这“饭碗”永远这么好端的话,365行就完蛋了;因为“恶炒猛于虎”,各国尝到灾难性苦果后都不得不象“禁毒”那样出台了长效的配套的“禁炒措施”;因为再1年“油水”也没多少了,反正玩“麻将”和玩“扑克”的结果都一样,会换“麻将”来玩了,如物业税。以后炒地炒房无大利可图。所以恶炒房地产就这一回了。此后,就像一次地震过后,一切归于平静,房价逐年回落。小震年年有,大震不再有。这个大趋势,只要看各国就知道了。今后不让大炒房市,那么流资要往哪去?有股票(包栝港股)、黄金、外汇可以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