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导航
查看: 45864|回复: 205

[硬盘/SSD] 【原创】高端评测!国内SSD厂商进军Indilinx方案!RunCore(源科) 小鱼IV 128G SSD激赏

[复制链接] |自动提醒
阅读字号:

1554

回帖

13

积分

1707

资产值

高级会员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2-5-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9-6-1 17:56:34| 字数 3,658|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版权声明

    本文除“版权声明”内所列论坛外,未授权任何纸面媒体或网络媒体刊登,请各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本人将保留控告对盗窃本文文章图片、文字及文字描述的一切法律权力,如各位有发现其他媒体转载本文图片、文字或文字描述,且文中未申明文章转自何处及表明作者是Cafes的,请向该媒体编辑(管理员)举报,并告知我一声,本人一律奖励,谢谢~~~

已授权网络媒体:51NB专门网、易饭论坛、Mobile01






前言:评测的诞生



    你听说过多少关于SSD(Solid State Drive)对比传统的HDD(Hard Disk Drive)的优势?

      随机读写速度更快?
      抗冲击能力更强?
      寻道时间更短?
      能耗更低?
      更轻便?

    或许还有很多,自从Storage Technology*公司在1978年推出了世界首款SSD以来,SSD第一次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走得如此出色,08、09年间,通过与各大笔记本供应商的联合推广、第三方的廉价芯片解决方案的出现,Intel公司对SSD市场的强势介入等,SSD开始在存储设备市场上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存储革命,当我们沉浸在SSD生产商所描绘的美好愿景中时,实际上,去年全球SSD的总出货量还不到HDD的0.01%,更勿需谈市场占有率,根据部分媒体分析,如果以现在HDD在计算机成本中所占的份额计算,适合普通消费者的容量现在仅能达到16G,即便是估算现在量产的256G SSD产品,也要到2013年才有可能得到普及……
(*Sun Microsystems在05年收购了Storage Technology)

    但不可否认的,得益于08、09年的SSD普及化运动,特别是在JMicron(主控)和OCZ(厂商)的联合带领下,整个SSD市场都被搅动起来了,SSD终于在曲高和寡中获得了性能发烧友们的回应,更让SSD像高不可攀的神物一般落入了凡间,一时间评测四起,SSD以绝大的性能优势击败了传统的HDD,重重攻势之中,SSD的时代似乎就要宣告来临,然而,一段时间的磨合使用后,负面消息开始接踵而至了,首先是JMicron主控的“冻结”问题频频发生,让人们第一次开始注意到4K读写的问题,然后是主控损坏带来的毁灭性数据灾难,又令人们明白了SSD并不是完全是安全的代名词,即便是Intel的神器X25系列,也难免要陷入长时间使用后的性能下降的困局,更不用说由SLC和MLC带来的寿命争论,是如何充斥着每一个相关论坛的版面,SSD并不完美,而在高昂的价格背后,这种不完美更以一种极度刺眼的方式凸显了出来。

    但是市场热情已经被激发,新的搅局者只会前仆后继而至,去年8月,Indilinx首次展示了公司自行研发的Barefoot系列SSD主控芯片产品,其标称的读取速度达到230MB/s,写入速度也在150MB/s以上,支持最大512GB的MLC闪存,原生SATA 3.0Gbps接口。同时支持最大64MB缓存,12bit ECC校验等功能,更惊人的是,它们宣称可以通过X2技术达到恐怖的16通道读写!市场开始沸腾了,在Intel极其优秀的算法设计和10通道读写支持下,Intel X25系列SSD正在横扫其他的竞争对手,JMicron还无还击之力,这些竞争对手们太需要一个足以和Intel抗衡的主控出现了,Indilinx的方案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这家研发中心设立在韩国城南市,由软银韩国投资,总部位于美国加州Milpitas的韩国无工厂半导体企业,一夜之间在SSD业界迅速的蹿红,随后,开始不断有SSD公司宣布将采用Indilinx的解决方案,这里包括了OZC、KingSpec还有著名的A-DATA等等......确实,在被Intel苦苦压抑了一段时间后,Indilinx的出现为它们来带了新的希望。



    时间转眼就过了半年,采用Indilinx方案的产品开始不断送达各大评测室,同时惊人的性能表现也在网络间辗转流传开来,在强大的数据面前,连Cafes我也忍不住开始心动,但无奈雷声大雨点小,真正量产投入市场的产品仍是极少,更多时候,这东西都是处于一种有价无市的状态,在一天天的惦念中,热情也就慢慢的被消磨,随后在3G等新概念的刺激下,更是逐步把这事情给遗忘了,然而,5月上旬的一天,一个机会突然到来了,Cafes意外的获得了参与某国内厂商首批Indilinx方案产品的购买资格,而这个厂商,却非籍籍无名之辈,恰是之前在坛子里已有讨论的“源科(RunCore)”......

    其实,要说起国内正在生产SSD的企业,山寨之流那是从来不缺乏也做不得数的,可大品牌数得出名字的也还真不多,来来去去,都是忆正、固捷一类的名字,而这次Cafes要向其购买的所谓国内SSD生产企业,反而是在国内相当罕见的一个牌子“源科(RunCore)”,其实,去搜索引擎搜一下,在欧美甚至香港市场上,我们并不难见到“Runcore”的身影,特别是Mini PCI-E SSD市场,“Runcore”甚至已经隐有龙头老大之势,但在国内,这个牌子却绝对难觅其踪,而事实上,这是一家总部位于湖南长沙,全称“湖南源科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内企业,注意啦,这里说的“国内”可不是说工厂设在国内,公司在国外那种,“源科”可是一家具有军工背景的,地地道道的国内生产企业,在国内军工行业市场上,还是颇有点名气的,绝非突然冒出来的山寨作坊,可惜的是,不知道基于何种市场策略的考量,“源科”一直没有开拓其在国内的消费品市场,反倒优先拼杀欧美,以至于声名在外,国内反而难觅其踪,白白让OCZ这类“外人”在自己的地头坐大了,听说09年源科将重新把铺设国内市场销售渠道的事情提上日程,希望此举可以为国内的SSD市场注入更多的竞争与活力吧……

     Cafes我这次拿到的,是由“源科”生产的“Pro IV”(中文名“小鱼 IV代”) SATA 2 128G SSD硬盘,这是“源科”最新一代的消费级 2.5英寸SSD产品(军工级的数据相当变态,就不说了),这款SSD基于SATA II接口,向下兼容SATA,其128G的容量在SSD的世界里算是比较大的了,这也是一般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前提下的最大容量,那么这个“能够接受的价格前提”是多少呢?换算为国内市场价格的话,这块128G的SSD约是¥2700 RMB左右!这个价格绝对不能说是“大众化”的了,要知道,它已经是同等容量HDD的13倍!而现在一块2TB的3.5英寸7200RPM HDD,价格还不到这个SSD的一半......这不禁凸显SSD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拥有成本过高,这也是现在普及SSD最大最主要的障碍之一,而且,“源科”的价格在品牌SSD里虽然不算最亲民,但是也是较为相宜的了,要是换成一线的Intel品牌,这个价格可能还要再向上翻……


    上图源自“源科”官方网站,其价格仅供参考,这里Cafes必须提醒各位,其实图中的价格对比是不公平的,因为两个都是采用SLC的NAND颗粒的对手,而RunCore Pro IV采用的则是MCL的NAND颗粒,期间价格本来就有近一倍的差异,另外Intel早就宣布降价了,呵呵,所以这只能说这是“源科”的一个宣传手段而已,并不能反映实际的市场差异,不过,现在SSD的价格普遍较高这却是不容质疑的,尽管SSD已经落入凡间,但在价格问题上,它仍然不是普罗大众的最佳选择。

    现在基于Indilinx方案的产品很多,其中OCZ Vertex也算是赫赫有名了,承接OCZ之前雷霆万钧的市场攻势,关于OCZ Vertex的评测其实现在已是满天飞,作为同为Indilinx方案的RunCore Pro IV,它又会有何表现呢?作为一个国产产品,它是会表现得更好,抑或是会表现的更糟?为了能够准确的反映出这块SSD的真实实力,也为了满足一下Cafes我自己的好奇心,Cafes决定在拿到这片“国产”SSD之后,来一次独立的个人评测,希望通过和自己手头上两片传统HDD的比较,来为那些尚未接触SSD的坛友们一个答复:SSD到底会为你带来什么样的操作体验!

    当然,我必须这么说,这是一场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的比赛,SSD在数据上获胜是必然的,Cafes只是希望,文中这些数据会为你对SSD有一个更为理性和直观的感受,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数据上,SSD在几乎总是优胜于传统HDD,但它并非完美无缺的,只是它的缺点都表现在那些数据以外的地方,这些优劣,Cafes稍后也会继续和大家讨论,请各位亟待留意咯~~

    好了,好戏即将开演,就请各位搬好凳子泡好茶舒舒服服的观赏咯~!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为了便于各位阅读,以下提供各章节的索引链接:


      前言:评测的诞生


      第一章:贵客临门,出迎 RunCore Pro IV 128G SSD


      第二章:祭起性能的大旗,SSD向传统存储领域发起的挑战

                        延伸阅读:关于我们的评测方案

                        第一节:外观对比测试

                        第二节:性能对比测试

                        第三节:噪音对比测试

                        第四节:热量对比测试

                        第五节:能耗对比测试


      后记:SSD的春天?HDD的冬天?











[ Edited by  htttg on 2011-2-24 16:38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技术分 +4 收起 理由
song_1118 + 4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在保国行T60p 2007-KT1
T7600, 2G RAM, 320G 5K320, 14“ 1400x1050, 256M FireGL V5250, DVDRW, 无线,WWAN, 指纹, 蓝牙, 9芯电

1554

回帖

13

积分

1707

资产值

高级会员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2-5-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9-6-1 19:28:54| 字数 3,055|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





第一章:贵客临门,出迎 RunCore Pro IV 128G SSD



    虽然以前并不是没有使用过SSD,不过,作为第一款Cafes所接触的采用Indilinx解决方案的国产SSD,Cafes觉得还是应该给予它足够的关注度的,除了因为Indilinx,也因为这个SSD的天朝出生......

    尽管RunCore已经在国外发布了近四代的产品了,但作为第五代的RunCore Pro IV ,这种采用Indilinx芯片产品,其实在市场上的存有量并不多,特别像128G这种大容量的SSD,一来是因为它的价格相对JMicron解决方案的产品要贵,市场并不容易接纳,二来也是因为Indilinx的出货量还未能满足全球各地的需求,即便量产产能也并不高吧,反正,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相信Cafes也是首批使用RunCore Pro IV SSD的客户之一了,据闻连大家即将看到的那片SSD,也是首批出样的产品呢!哈~

    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能让专门网的各位都和我一起分享开箱的乐趣,不如我们还是从它刚进门的时候开始说起吧:





    这个就是中文名“源科 小鱼 IV代”的128G SSD刚进门时候的样子,非常结实的邮递包装吧,各位看清楚了哦,包装上的快递单,写的可是FeDex(联邦快递)的名字,呵呵,真是万幸不是国内垃圾邮递公司啊~!这个就算再垃圾也是进口垃圾了,哈,说笑而已,废话不多说,赶快拆开让大家一睹为快吧......





    打开包装后的“小鱼 IV”......呃,我总是觉得这个中文名不是很威猛的说,下面我们还是改称“RunCore Pro IV”吧。

    虽然还是被防静电袋紧紧的包裹着,不过“RunCore Pro IV”仍然隐隐的透着少许霸气,这里特别说明一下,在源科的官方网站上,这是一片登记带有64M缓存的产品,按它们的产线划分,其32G或以下的产品是32M缓存,其余64、128和256G的产品都是64M缓存的,Indilinx本身支持单控制芯片最高512G的产品,不过相信那时候的价格将会非常的“变态”。






    背面,这个角度看还真的看不出这是一片硬盘,主流的SSD虽然为了便于安装,采用了仿HDD的外观设计,但实际上观感还是和HDD有点不一样的,不过我个人认为,为了向HDD的外观靠拢,其实SSD本身是牺牲了不少天生优势的,毕竟受外形限制较少也是SSD对比传统HDD的一个强项,这个问题我们日后将会继续讨论。





    卸下防静电袋后的“RunCore Pro IV SSD”,首先引人瞩目的是标签上的一些参数:工作电流只有258mA,虽然不算SSD里最小的,不过比起传统HDD的700mA、500mA来说,还是略有优胜的,而且这片SSD还通过了FC、CE和RoHS认证,特别是RoHS,这是出口欧洲必须具备的认证之一,这也表明了这个国产产品的“留洋身份”,当然,这个标签比起普通的HDD而言,还是稚嫩一点的,并不像HDD那样,标签上满满都是认证,甚至对比Intel的SSD产品也稍微有点差距,不知道RunCore日后是否会讨论怎么改善一下标签设计,让其更像个大厂产品。





    这个就是RunCore Pro IV SSD的正面啦,全黑色的金属外壳,外表面加拉丝处理,另外上面还蚀刻了“源科”的标志和公司网址,这和部分山寨SSD仅仅是贴一块标签牌比起来,确实是帅多了,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所增加的额外成本,会不会也对售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毕竟价格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来个正面的局部特写,帅吧?我拿着可是有点爱不惜手的说,质感相当不错,特别是和小黑很般配的说,不过...哎,待会装进本本里就啥都看不到了,有点可惜,哈~~看来有个漂亮的外表也没用啊,希望我付的钱里面并没有太多是用于支付这个漂亮的外观的,嘻嘻~





    再来张帅气金属“猛男”的“艺术照”,哈,这个角度看上去,它可更不像是一片硬盘了,倒让我想起了巧克力,嘿嘿,特别留意一下,外壳上下两瓣的接合位处理得还是不错的,看来源科在模具制作上还是下了功夫的,不过个人不是很满意盘体采用了普通的十字螺丝来嵌合固定,要是用内六角螺丝或者内三角螺丝,估计档次看上去会更高一些~~~不过就不是太利于拆解就是了~哎呀~~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目的了,哈哈,完后给大家拆开观摩一下哈~





    无论我们前面说它像什么,这个标准的SATA/SATAII接口是把它彻底给出卖了,嘿嘿,不过这里我特别提醒一下,这个SSD是基于SATAII接口的,虽然也兼容SATA,但我们后面将会看到,如果在SATA接口上使用它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好了,RunCore Pro IV SSD的开箱及外观介绍就先到这里吧,为了那个亮丽的外衣,我们已经浪费了太多的笔墨了,还是赶快装进我们的本本里再说吧!

    相信这里没有几个坛友是不懂怎么换硬盘的吧?那我就省点笔墨了,几张图一带而过,就当做是增加各位临场感就好了......





    首先,特别提醒各位在更换硬盘前最好先把自己本本上的加密机制譬如什么开机密码指纹识别一类关闭,之前坛子里有兄弟因为SSD加硬盘密码而导致SSD主控损坏的,虽然不知道Indilinx的主控是否会有这样的问题,不过Cafes我暂时在这点上是不想做小白的,所以奉劝各位最好注意一下。





    惯例也要洗个手释放静电和降低身体的干燥度,最好能够像Cafes那样带上防静电手环那是更理想的,不过就是有点多余和麻烦就是了,呵呵,接着准备好我们的VESSEL 9900 P.0-100螺丝刀,下面的过程易如斩瓜切菜,拔掉本本的电源并卸下电池,一步步按上图红框框选的位置,拧开硬盘盖螺丝,用手就可轻轻拉开硬盘盖挡板了。






    拆开硬盘盖挡板后,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黑色的牵引片,这是设计来方便各位更换硬盘的东西,直接用螺丝刀轻轻的把牵引片撬出,用手向外拉,就可以利用牵引片把整个硬盘给拿出来了,非常Easy吧?





    这个没太多可说的,卸下硬盘固定屏蔽框架两旁的橡胶滑轨,并拧开在硬盘固定屏蔽框架四周的四颗固定螺丝就可以了......






    卸下硬盘后的样子,下面黑色的就是硬盘固定屏蔽框架了,记得这里HDD的SATA接口位置,其金手指部分是朝向硬盘固定屏蔽框架的,SATA电源接口在左,SATA数据接口在右,之所以要有这么一提,是因为SSD在外观上不像HDD那样容易辨认正反面,我怕还是有人粗心给弄错了,当然弄错了不要紧,只要别硬塞进本本就OK,要是弄坏了自己本本上的SATA接口,Cafes我可是不赔的~~呵呵~~~






    接下来,SSD的安装,实际就是按刚才的过程逆向操作就可以了,我这里就不在浪费笔墨咯,大家自己看图吧,注意SSD的朝向就行,和HDD相反的地方是,这片SSD在安装时,标签是朝向硬盘固定屏蔽框架的,所以安装上去之后就看不到它了,HDD的标签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可以看到的,此乃容易让新手迷糊的地方,注意一下即可,最后塞回牵引片,把硬盘盖挡板的螺丝上回去就大功告成了。





    重启之后,已经可以在BIOS的Boot设置中看到RunCore Pro IV SSD的身影了,嗯,128G!这里容量也是识别正确的,至此,该片SSD算是安装完毕,正式成为我们家的一份子了,嚯嚯嚯~~~~

    当然,操作到这里还没算完的,不过我想,后面的分区,标记活动盘,设置引导和格式化等操作,应该就没有必要再一步步上图讲解了吧,呵呵,要是真的那样这篇评测就该变成教程了,现在大家都已经开始要忍不住扔鸡蛋的时候,我还是遵照大众意愿比较安全些......

    还是赶快进入评测的章节,让大家对SSD的表现一堵为快吧!












.

[ Edited by  htttg on 2011-2-24 16:53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保国行T60p 2007-KT1
T7600, 2G RAM, 320G 5K320, 14“ 1400x1050, 256M FireGL V5250, DVDRW, 无线,WWAN, 指纹, 蓝牙, 9芯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4

回帖

13

积分

1707

资产值

高级会员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2-5-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05:03:18| 字数 9,087|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



第二章:祭起性能的大旗,SSD向传统存储领域发起的挑战





    性能一直是SSD的杀手锏,无论是初代的SSD还是现在经过多次改进的SSD,对于性能的极限追求都一直未曾停息,以致于今天,连系统总线都开始成为SSD速度发展的绊脚石的时候,就可见SSD在速度领域是多么的超前的了。而SSD的速度之所以能够比传统的HDD获得如此大幅度的提升,其实可以说是天生拥有的技术优势,这里简单归为两点:

    1、SSD天生的存储结构优势。SSD是基于NAND Flash构建的,这种Falsh没有像传统的“温切斯特技术”那样的寻道时间和扇区问题,对于NAND Flash来讲,其所有存储空间理论上都是直接面向总线通道的,并且,存储空间与总线通道之间的距离,几乎可以到达忽略不计的地步(当然,还是有一点点的),因此,SSD的存储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时存储”,这使得无论在持续读写还是随机读写上,SSD都能获得比传统HDD更好的性能。

    2、SSD天生的体积优势。其实,单片的NAND Flash芯片,其速度是并不比传统的HDD快的,对于现在主流的单片4G的Flash封包而言,一般单片读写速度,SLC读取可以去到32M/s左右、极限写入大概是25M/s左右,对比传统HDD,这个数字其实并不显眼,但是,在一个2.5英寸HDD的空间里,光是现有的单层板技术下,我们就可以容纳近20片NAND Flash,这样,由20片NAND Flash所组成的多通道读写,其性能将是非常恐怖的,以Intel为例,它的X25系列SSD是10通道读写,其标称读写速度就可以去到250M/s、170M/s了,这样的数据对于单HDD来说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当然,速度越快,花在校验、底层优化上的工作也就越多,在Intel的例子里我们也不难看见,它的速度其实距离理论值还是有一段距离的,而那部分“距离”,估计就是被其他的“底层工作”消耗掉了。

    呵呵,当然,要继续深入探讨的话,SSD和HDD的差异还有很多,随随便便都能让我们扯上几个章节,不过要是这样做的话,似乎就有违我们这个评测章节数字当先的主旨了,我们还是先回到现实,关注一下这次的个人评测,之后再慢慢的探讨理论性的东西吧~~

    本次评测,Cafes我希望能够通过各式各样的评测数据,为各位对SSD建立一个全新的印象,也为大家提供一个更为理性的数据参考,以便于各位自行去分辨市面上各式各样的SSD传言,当然咯,毕竟是个人评测,很多地方其实还是不如实验室的严谨,因此,也希望各位能够用更为宽容的眼光对待这些数据。

    当然,正所谓“欲善其功先利其器”,为了做好这次的个人评测,Cafes我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相对于以往发表的几篇评贴而言,这次的阵容可谓是相当庞大,不但找来了两块不同转速的HDD和三片Mini PCI-E SSD作对比,还请来了一大堆的“好帮手”来辅助我们,以使整个评测的数据能够更加精准可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帮手”吧:






    上图由左至右,由上至下,分别是:

      电子数显卡尺
      IBM ThinkPad T60P 笔记本电脑
      红外测温仪
      元谷 i-Pleiades USB硬盘盒
      500克标准砝码
      iPhone
      精密电子天平
      高清数码摄像机
      六角螺丝刀
      VESSEL 9900 P.0-100螺丝刀
      工具刀
      家用功率计
      USB电源装换器
      少不了的还有参加评测的六位选手
      以及我这位最大的“帮手” ^_^  (带了防静电手环哦)

    噢,当然,还有拍这张照片的佳能数码相没算在里面呢,呵呵,阵容相当不错吧?满满的摆了一桌子,还没开始评测就让人蛮有满足感了,哈.....真有点自我陶醉了~~~

    好了,有了这张图做铺垫后,相信不少人的兴趣都应该被提起来了吧,那么,我们就按部就班的,正式开始进入我们今天的评测吧:



以下褐橙色字体为引申阅读部分,不感兴趣者请直接跳过




---------------------------------------------


关于我们的评测方案:

    这次我们的评测,将分为5个小节进行,分别是外观对比测试、性能对比测试、温度对比测试、噪音对比测试和能耗对比测试。以下针对各部分测试及测试方法做简单的说明:


1、外观对比测试:

    该部分对比测试,Cafes我将会着重考察参测品间的整体外观,大小,厚度和重量的差异,其中,厚度和重量对比,我们更会采用电子数显卡尺,和高精度的精密电子天平来进行辅助,以提供准确的对比数据,在该项对比中,重量对比相信会是整个外观对比测试中,较为受人关注的一项,因为这将影响着SSD的出现能否为极限轻薄的本本带来更加优异的便携能力。




2、性能对比测试:

    该部分的对比测试注定会是整个评测章节的重头戏,由于现阶段SSD主要集中应用在服务器及笔记本电脑领域,因此,为了更切合实际应用环境,Cafes将选用IBM ThinkPad T60p作为这次的评测平台,以便于真实的反映参测者在主流笔记本领域的表现,平台的大致配置如下:




    同时,为了能够更好的反映SSD和传统HDD在性能上的差异,Cafes将采用6款软件收集参测品的性能数据,进行横向对比,这6款软件均有着各自的侧重,这里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ATTO DiskTools:
      这是由ATTO公司开发的一套磁盘性能测试基准软件,通过在系统和磁盘之间传递定量的数据包,来测定磁盘的读写性能。该软件能够以直观的柱形图形式,反映磁盘在面对指定数据量(如8M),但由不同大小数据包组成的文件时,磁盘的具体表现,其结果同时反映磁盘的随机读写及连续读写能力,能够较为全面的反映常规数据流量范围内的磁盘性能,本次测试使用的是BenchMark 2.41.0.0。



    Crystal DiskMark:
      这是由Crystal公司出品的一套磁盘性能测试基准软件,与ATTO类似,但又有所不同,这款软件可测量的数据流量更大(100M或以上),其柱形图经过简化后,只反映定量大小的大文件连续读写能力,和512K以及4K定量大小数据的随机文件读写能力,因为其设定的随机读取文件大小刚好是Page或者Block的基本单位大小或其整数倍,因此数据相当具有参考意义,本次测试使用的是Crystal DiskMark 2.2.0。


    HD Tune Pro:
      这是由EFD公司出品的,在HDD时代就被广泛采用的磁盘性能测试基准软件,其自带的功能非常丰富,除了常规的磁盘传输速率检测外,还包括了温度检测,健康状态检测,磁盘表面扫描,甚至是磁盘的固件版本、容量、缓存大小等信息读取。本次评测我们只利用软件的基准测试,来反映磁盘的数据传输稳定性、存取时间以及CPU占用率等,使用的软件版本是HD Tune Pro 3.50。


    FC-Test:
      这是由媒体评测机构X-Bit自行研发的,一款非常简单的非基准测试软件,该软件通过向磁盘写入不同的脚本测试包,来测试磁盘的文件复制能力,它可以较真实的还原实际应用中,复制文件或安装软件时的磁盘读写性能,其结果以完成指定脚本测试包的时间为对比基准,能够给人予磁盘性能一个非常具体和直观的印象,具有很实在的参考作用,其生成的脚本测试包具体如下:





    IOMerte:
      这是由Intel公司开发的一个专门测试系统I/O(包括磁盘、网络等)速度的测试软件,是目前最出色的,被业界广泛使用的磁盘性能测试软件之一。它通过模拟实际应用环境,测试硬盘输入输出(IO)端口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得到硬盘每秒能处理的最大数据量等数据,IOMeter预置了多种磁盘实际运行环境,包括定长数据块的读写,数据的连续读/写,以及数据库,文件服务器和Web服务器等多种模式,功能十分强大,但由于其配置较为复杂,且输出结果为TXT文件,需经过进一步的整理才可阅读,因此一般应用于较为专业的服务器磁盘性能评测当中,由于SSD在IOMerte测试中一贯的优良表现,因此此次测试也将采纳该软件作为其中的一项性能参考标准,本次测试使用的是IOMeter 2006.07.27 Windows 版。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本次测试的IOMerte配置策略,因为不同的配置策略将会对测试结果的精确性有所影响,而为了尽可能的使测试成绩具有代表性,我们参考了评测机构StorageReview中,被业界广泛认可的测试脚本,并确定了本次测试的IOMeter策略如下:

        #of Outstanding I/Os:Start:1 End 128 ;Power:2;
        Run Time :3;
        
        Max IO:         
          测试读取尺寸为512Bytes,100%读取操作,随机率为0%,即为100%连续读取,用于检测磁盘子系统的最大IO能力。

        Max Throughput:
        测试读取尺寸为64KB,100%读取操作,随机率为0%,即为100%连续读取,用于检测磁盘子系统的最大吞吐量。

        FielServer:
        文件服务器应用在一个多用户或网络化的环境中专门用于文件的储存,恢复和管理。不同用户的访问形成了多线程,因此,其工作负载是随机性的。输入输出大小是可变的,取决于所操作的文件大小。读/写分布也是变化的。总的来说,一个频繁使用的多用户服务器应该采用较高的队列深度来模拟。所以,我们的测试将读取尺寸从512Bytes到64KB不等,80%读取操作,随机率为100%,队列深度1-128,用于模拟文件服务器的性能。

        WebServer:
        网站服务器应用于处理多用户通过Internet或Intranet进行的访问。这些请求具有典型的随机性,并且在用户访问不同页面或视频应用时大量偏向于读请求。同样,一个访问频繁网站服务器也应该采用较高的队列深度来模拟。所以,我们的测试将读取尺寸从512Bytes到512KB不等,100%读取操作,随机率为100%,队列深度1-128,用于模拟Web服务器的性能。

      配置图示如下:


      另外,我也单独为SSD准备了更为符合51NB坛子里面习惯的测试项目作为各位的参考,分别是4K的100%随机读写和512K的100%随机读写测试,该测试图将不参与和传统HDD的比较评测。





    PCMark05:
      这是大名鼎鼎的Futuremark公司推出的一款权威的整机综合性能基准评测软件,它以先进的工作量脚本为特色, 将包括HD录影自动译码, 数字式音乐编码,文件加解密和基于追踪的硬盘性能测试等,它是世界最权威的整机性能评测软件之一,05版支持多新计算机技术,能够更加客观的表现计算机平台的实际性能,以便准确评价最新的个人计算机设备。在我们这次的存储设备评测里加入整机性能评测,主要是想让各位了解一下,在平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存储设备,其性能差异会给整机性能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将会圈选PCMark05全部共48项系统测试,以便均衡全面的反映该平台的整体性能,其成绩可以直接用于和其他同类数据横向对比。







3、噪音对比测试:

    该部分对比测试相信也有不低的关注度,由于缺乏专业的数字声级计(即噪音仪)的支持,这里Cafes我利用手头上的iPhone配合SoundMeter 1.0分贝测量仪软件,利用iPhone 的话MIC来采集噪音,以实现对参测品噪音的相对测量,由于噪音测试对噪音源的测试距离较为敏感,因此这里我们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噪音测试距离,一个为直接紧贴参测品外壳取得的最高声压读数,一个为距离参测品5MM高度的一般声压读数,以及安装进本本,并经过本本外壳屏蔽之后,距离本本掌托位置5MM高度的最低声压读数,其中最低声压读数能够较好的代表实际应用中的磁盘表现,可以作为对比基数参考。注意,由于存在环境噪音,因此该项测试的结果的绝对值仅供参考。





4、热量对比测试:

    同样是具有较高关注度的测试项目,这里我们利用SATA延长线对参测品进行机外的裸露测试,并采用红外测温仪辅助获取准确的测试数据,以便对温度进行横向对比衡量,由于参测品处于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散热情况相对良好,所以其温度必定比置身笔记本或者机箱内要低一些,因此该项测试的结果仅供各位参考,并不代表各位使用时的实际温度,但各参测者在温度的差值上可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温度测量的时间,以磁盘开始高负荷的IOMerte测试后8分钟为基准起量点,测量时间约持续5分钟左右。





5、能耗对比测试:


    相当引人注目的测试项目,鉴于大家对该项测试所给与的关注,Cafes我计划将该项测试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利用精度较低的功率测试仪,配合移动硬盘盒,初步测试参测品的待机状态功率,并对该待机功率进行简单的解说性评估。第二部分,将参测品装入笔记本之后,利用MobileMark 2007对笔记本待机时间进行定量的数据评估,由于MobileMark 2007属于世界第一流的性能及能耗测试软件,该部分成绩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关于MobileMark 2007这款评测软件,Cafes我这里详细介绍一下:

    这款由BAPCo出品的MobileMark是全球最权威的笔记本电脑测试软件之一,2007版是该系列中最新的版本,它基于真实程序,可以考察笔记本电脑在电池使用模式下的续航能力以及性能表现,针对不同的用户,MobileMark准备了三个测试模块,分别是Productivity、DVD和Reader。

    Productivity模式下会模拟数据分析和在线教学内容的创建。在数据分析中执行的任务包括数据传输、数据处理、项目管理以及通过Office程序进行的文件处理;在线内容创建部分则包括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制作到一个网页中,来考察系统的性能表现,在这个过程中,MobileMark会真实的调用Adobe Photoshop CS2、 Adobe Reader 7.0、Adobe Illustrator CS2、Macromedia Flash 8.0 、Microsoft Outlook 2003 、Microsoft PowerPoint 2003 、Microsoft Word 2003 、Microsoft Excel 2003 、Microsoft Project 2003等数款新版应用软件协同完成工作,甚至在测试过程中还会模拟接电话和因故离开电脑面前的待机时间,所以说,MabileMark是可以非常真实的还原实际工作中,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续航时间及其相对性能的综合得分的,其成绩可以和该软件测试所得到的其他结果做横向对比。

    DVD模式下则是反复播放由Blender Foundation授权并提供的一个高质量专业视频内容,以便考察系统在播放DVD时的电池续航能力,由于采用了DVD盘片来辅助测试,因此这个模式可以让用户来模拟真实的DVD播放情况。

    Reader模式则更简单,直接模拟一个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进行阅读的情况,整个过程在一个阅读脚本下循环,直到电池放电完毕为止。

    由于Reader模式下的测试过程过于漫长,且并不符合大多数用户使用笔记本电脑的情况,而DVD模式则由于软件兼容性问题暂时未能顺利通过测试,因此本次测试将暂时只测试Productivity模式的成绩,请各位多多予以谅解。






---------------------------------------------





第一节:外观对比测试:



      外观对比测试,顾名思义的,就是为了满足那些对SSD的外观、大小、厚度和重量感兴趣的朋友,特别制作的对比测试,这里不会有过多的深入研讨,纯粹就针对产品外观做简单分析评述。

    这里先介绍一下参与我们这次评测另外两位主角-----来自传统HDD的“前辈”们吧:

    这位是HITACI的7K200-100 HDD:



  
  这块硬盘其实就是IBM Thinkpad T60P的原配硬盘,虽然07年的盘子年代似乎有些老旧,不过这在当时可是一块顶尖的高速HDD,它最大的特色是在兼顾7200RPM的高转速下,还获得了很好的噪音和热量平衡,其表现在07年绝对是绝无仅有的,以至于当年这盘子是有价无市,趋者甚众,所以即便放在今天,也还是会有些看头。





    而这一位,则是最近颇为热门的HITACI 5K320-320 ,这是日立大容量硬盘中,在容量,噪音和热量处理上做得相当平衡的一款产品,特别让人欣喜的地方是,这款硬盘终于一改5K160时代令人厌烦的“嗒嗒”寻道声,除了速度和同级竞争对手比较并不出彩外,这款硬盘几乎是对噪音和热量敏感的轻薄本本首选大容量HDD。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两款HDD作对比,除了Cafes手头上比较好的就是这两个盘子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两个盘子都是HDD中控制噪音和热量的高手,毕竟和SSD比速度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但比比噪音和热量倒还是可以的。

    至于SSD,之前已经有足够的篇幅对其作出介绍了,这里我就不再重复了,好,现在就让各位参测者们一起登台亮个相吧:


    嘿嘿,相当漂亮的队形吧,下面的三位只是拉拉队,大家就别把太多注意力集中在她们上面了......

    不过Cafes在这里也特别提醒一下,Mini PCI-E SSD,并非真正意义上的Mini PCI-E设备,她只是有着一张Mini PCI-E接口外表,实际上却是SATA或PATA接口标准的SSD卡,因为在本本的世界中,有一批异类像华硕的EeePC这些上网本设备,由于体积缘故而定制了这种非标准Mini PCI-E的SSD的,它们都有一个特别为PATA或SATA接口而定义的Mini PCI-E插槽,而普通的本本,是无法使用这种Mini PCI-E SSD的,即使你强硬插入,也无法识别,因为......她根本就是个“人妖”,哈哈~~

    玩笑开完了,那么,在较量开始前,惯例先来个“叠叠乐”让大家看看鲜吧~






    硬盘“叠叠乐”隆重登场~~嘿嘿,不知道各位能不能从这个角度分辨出,由上至下的各是什么和什么呢?哈,不过这个角度看来,大小几乎是一模一样哦,当然咯,这是废话了,毕竟大家都是2.5英寸的标准存储设备嘛。





    视觉效果上,我老是觉得好像中间的SSD要更厚一点,不知道是不是Cafes的错觉,不是都说黑色瘦身嘛?怎么看上去还要更厚呢,难道厚度真的不一样吗?为了让大家对它们的厚薄有个更理性的认识,这里还是请出我们的电子数显卡尺来协助我们一下吧~!





    可以看出,两款日立HDD的厚度差异真的是极小,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一摸一样的,看来大厂的工艺就是不同,模具标准化控制得相当的好,上图上下分别是两个不同硬盘的横向和纵向的厚度测量照,你们能看得出那个是7K200哪个是5K320吗?





    原先视觉上更厚的RunCore Pro IV SSD,来到电子数显卡尺下就“原形毕露”了,无论是横向厚度还是竖向厚度,其实都要比日立的HDD要薄了0.5mm左右,真是有点意料之外啊,这说明眼睛还是很会骗人的~~嘿嘿~





    最后排排坐来张合照,呵呵,肉眼真的看不出他们有厚度区别啊,这更加证明了本次测试使用大量电子辅助器械的必要。

    如果说,看似一样的厚度都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的话,那重量就更加不必说了,SSD一向宣传自己可以比传统的HDD获得更加优秀的便携性,不过,在我看来,这还是要因“盘”而异,毕竟从来没有一款SSD在宣传上说,自己的外壳材料有多么的讲究,可是对于一款苛求轻便的设备而言,外壳材质是非常必要关注的一点,这样看,在普通金属盒子之下的SSD,重量未必会输于传统的HDD,要证实这样的猜测,就必须要有实际的数据做支持,才能更加的严谨,这次我们请来高精度的电子天平来为我们做裁判:





    这就是我们的高精度电子天平咯,开始测量前,我们先做重量校准,可以看到,这个精度为0.1的精密电子天平,在放上500G的标准砝码后,重量显示可是非常准确和正确的,呵呵,当然咯,因为Cafes我之前已经做了相关校正准备啦。

    一切就绪后,我们首先有请第一位选手:日立单碟片装100G容量的7K200,出示一下它自己的体检报告......





    好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重量是108.0g,三围是36、24、36....哎呦,谁乱扔东西.......





    咳...好,正经点,再来是我们日立双碟片装320G的5K320,它的体重是......咦?只有95.9g吗?非常轻哦,比上一位选手还轻了12.1g,但是双碟片装的5K320比单碟片装的7K200的重量还轻,这太奇怪了吧?难道日立后期采用了什么新的减重技术,还是说转速不同还会导致设备重量有差异,能够让双碟片比单碟片更轻?真是令人费解......





    最后出场的,是我们年轻的RunCore Pro IV SSD,它给出了一个83.7g的好成绩,确实,这是三者中最轻便的一款存储设备啦,不过,犹有遗憾的是,这个成绩只是微弱领先传统HDD 12.2g(几乎和5K320领先7K200的幅度是一样的),这样的结果并不能说是令人十分的满意。

    必须提醒各位的是,和HDD不同,SSD的重量和其容量是有直接关系的,因为除了外壳和PBC板控制电路外,SSD其余所有的重量都集中在内部的NAND颗粒上,所以,虽然128G的SSD重量,对比HDD还有微弱优势,但可以预见,256G的产品很可能就会比传统的HDD还要重了......

    因此,如果你说SSD对比传统HDD有重量上的优势,我不能予以否认,但我必须提醒你,这里是有前提条件的,毕竟SSD在没有与主板等零部件实现高度集成前,只要它还是以仿HDD的外观形象出现的话,想要获得更大的重量优势,除了需要在NAND颗粒的容量、抗冲击性和静电抵御能力上有更多的突破外,还要把外壳材质的选取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解决。

    外壳的作用对于SSD而言,并非仅仅是仿HDD的外形以便于安装这么简单,由于SSD本身没有机械运动部件,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几乎不存在畏惧“震动”的问题,但是,裸露的NAND颗粒本身,却是非常的脆弱的,我们几乎不需要施予太大的冲击,就可以使NAND颗粒出现永久性的物理损伤,甚至冬天的一个小小的静电击穿,就可以让它立马瘫痪,因此,前面才会说,在NAND颗粒没有在抗冲击性或者静电抵御能力上有所突破的话,外壳始终还是必须存在的,这样,如何令SSD的外壳更加坚固,更加轻便,更加利于散热,相信很快就会成为消费者关注的一个要点。

    但长远的讲,SSD要发挥自己的重量优势,更多的应该注重在如何舍弃外壳设计上,因为不受限于外观设计是SSD一个天生的特点,这是传统的HDD所不能做到的,如果SSD不能好好的利用和发挥这它的强项,SSD的重量优势也将无从谈起了。

    最后,顺手上个其他参测品的重量测试图,纯粹好玩,各位看看就算哦~


    好了,至此,我们第一节关于外观的对比测试就算告一段落了,虽然结果带有一点点的遗憾,但是不必介怀,还是让我们立刻转入更加令人亢奋的性能测试章节吧!









.


[ Edited by  htttg on 2011-2-24 17:21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保国行T60p 2007-KT1
T7600, 2G RAM, 320G 5K320, 14“ 1400x1050, 256M FireGL V5250, DVDRW, 无线,WWAN, 指纹, 蓝牙, 9芯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4

回帖

13

积分

1707

资产值

高级会员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2-5-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9-6-8 02:26:01| 字数 13,280|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



第二节:性能对比测试



    相信各位开始对SSD感兴趣,并开始愿意接触和了解这个新生事物,都是从SSD的“性能说”开始的,关于SSD的性能传闻确实很多,可是不是所有你听到的,全都是真实的呢,下面,我们将从数据上为大家揭开SSD性能的真实面目。

    不过在评测开始前,我要先说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原本测试方案中,预计的所有测试均应该在ThinkPad T60P这个平台上完成的,以便于各位进行横向对比,但第一手的测试数据一出来,Cafes我就发现手上这块SSD的表现并不正常,其读写速度居然几乎在一个水平上(也就是读取=擦写),要知道,这个现象本身是和SSD的原理是相违背的,特别是MLC的写入正常应该为读取的一半左右这个基本共识(关于这点我们后面详细讨论),尽管,确实可以通过优化算法等手段改变其读写性能,可是,读写仍然不应该有如此一致的表现。

    随后,我查阅了SATA接口的各项标准参数,发现SATA的标准传输速率仅在150M/s左右,而实际上这块SSD的标称速度是远高于此的(相当令人惊叹吧?),这样就不难判断,应该是平台固有的限制,影响了SSD本身的发挥,使其只能达到系统提供的总线速度,这样就能解释为何读写会在一个水平而不出现浮动的问题了。

    当然,在随后的资料翻阅中,更证实了TP T60系列均因各种理由,存在硬件上对ICH7作出限制,而导致系统无法获得更高速度的相关信息,各位如果有兴趣深入研究,可以查查坛子里的相关讨论,但这对本次测试而言,则是一个相当糟糕的消息,由于Cafes我手头上并没有STATII接口的TP笔记本,而我整个评测设计方案又都是基于笔记本构建的,如果临时更改为台式机平台的话,将会令评测大为失色,况且这里是TP论坛,要是在台式机上完成整个测试,那这篇文章对于论坛的意义也将大为减少了,但要是不更改平台,又会影响SSD的成绩,这对它而言也是相当不公平的,为此,Cafes我决定对评测作出一点退让,既提供SSD在标准平台ThinkPad T60P上的成绩,同时也提供在台式机下SATAII接口的性能表现,在两个成绩同时出现的场合里,将以“SATA”和“SATA2”作出区别标识,以作参考(注:此段为后话,在整个测试完成后,Cafes才发现无论是台机还是笔记本,测试过程中我都忘记打开AHCI了......汗死,整个测试跑下来已经花掉了自己近一周的时间,实在不想再重测一次了,兼容模式就兼容模式吧,如果为此而导致成绩对SSD不公,请勿上诉,我在这里先道歉了啦~)。

    Cafes再次在这里提醒各位,虽然SATA和SATAII接口是兼容的,但实际上,SATAII接口的设备在STAT上不能发挥自己全部实力,这和USB 2.0设备与USB 1.1接口的关系是类似的,这点各位在购买的时候切记多加注意,别买回来才责怪人家达不到标称速度了咯。

    好了,该说的废话都说完了,我们开始进行性能对比测试吧!





ATTO DiskTools测试:

    这项测试是通过软件不断的向设备传递一个总大小8M的数据包,并且每次都以0.5-8M的大小对总数据包进行分割,以全面的反映设备在0.5-8M这个区段的性能表现的测试,我们先来看看三者在同一平台上的比较数据: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特别需要留意红圈处,因为如果你只是直观的比较ATTO柱状图的长短,而没有注意看基准的数据刻度的话,很可能会误解RunCore Pro IV SSD的成绩只是微弱领先传统HDD,其实这也算是一个颇令人令人意外的成绩,之所以说令人意外,原因有二:

    其一是5400转的5K320表现居然接近7200转的7K200甚至更好,这里除了两者诞生时间不同,存在技术上的差异外,还因为两者的盘片密度差异较大,5K320的盘片密度高达250Gbit/平方英寸,而7K200的盘片密度仅为164Gbits/平方英寸,尽管两者转速不同,但HDD的数据存取原理决定了,盘片密度也会对存取速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就导致两者本应由于转速区别而存在的速度差异,受盘片密度影响而迅速缩小的情况。

    其二是RunCore Pro IV SSD的成绩确实非常耀眼,领先两位对手近两倍多,但是结果却并不合理,读写速度几乎均一致的维持在130M/s左右,正如我前面所说,这样的表现是不符合SSD的物理特性的,出现这样的结果,应该是SSD的速度被总线速度所限的缘故。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将测试平台更换为支持SATA II的台式机以后,RunCore Pro IV SSD的性能表现: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还是留意红圈中的数据刻度,RunCore Pro IV SSD的读写性能,在去除总线限制后,达到了恐怖的250M/s和190M/s,不但完全把传统的HDD抛在了后面,还远远超越了在T60p平台SATA接口上的表现,在数据上,其读写均领先参测HDD 360%之多,也就是说,这个结果甚至还超过了两位对手组建RAID 0的速度(RAID 0最大速度 < 组建设备最大速度之和),这表明SSD在持续数据传输上,对比传统HDD是拥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的,并且,Cafes我手头上的这片SSD,甚至对比Intel的“神器”X25-M/E SSD,在部分数据上也存在领先的地方,可见Indilinx的解决方案某种程度上还是具备一定竞争力的。

    为了让大家对上面的测试截图有更加直观的印象,这里我们选取关键的4K读写和8M读写的成绩,制作一幅对比图给大家看看:


    这里不难看到,在ATTO DiskTools的测试里,SSD领先传统HDD可不是一点点,而释放了SATA限制后的SSD,同样不是领先被总线限制了速度的SSD一点点......哎,纠结啊,貌似T60p已经不能适应时代了......

    另外,这里还可以看到一则令人惊讶的数据,SSD的4K读写居然达到能够和传统HDD的最大速率相媲美的地步,实在有点不可思议,当然,Cafes我必须遗憾的告诉你,这是由于不同测试软件衡量标准不同所造成的一个“美丽的误会”,这里ATTO DiskTools采用的是顺序读写,而要真的考察4K的随机读写能力,我们还是要进入下面最常见的Crystal DiskMark测试中一看究竟......





Crystal DiskMark测试:

    我们现在来看看Crystal DiskMark的测试结果,由于DiskMark在测试的原理上和ATTO DiskTools是接近的,仅仅是一个倾重于顺序读写,一个也测试了随机读写,所以这里我们就不分别上测试图了,以下是各参测者的测试成绩对比,为了增加阅读性,Cafes我特意加入和台式机3.5英寸的希捷7200.3 HDD测试成绩作为对照参考,并另外附上文中一开始提到的三片Mini PCI-E的测试成绩,以便各位对各种规格的存储设备速度都有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怎么样,这回SSD的4K随机读写成绩比较合理了吧?4K随机读写当然不可能比HDD的最高传输速率还要大的,要不HDD的脸往那放啊,Intel的脸又往那放啊?呵呵~

    不过,我们还是从Crystal DiskMark的测试数据里,得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信息:

      1、无论是连续读写还是随机读写,STAT/SATA2接口的SSD对比传统HDD,均占有绝对压倒性的优势,即便搬出家用台式机上顶尖性能的7200.3台机硬盘,也难敌SSD的迅猛,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笔记本采用SSD作为主存储设备的话,其整体性能评价将可能接近或超越台式机的表现----当然,如果光是磁盘性能一项,那铁定是超越的了~~呵呵。

      2、传统上认为SSD 4K读写较弱的问题,在具备算法优化及缓存优化的SSD上,情况已经大为改善,甚至,也远超于传统的HDD了,在本次测试里,RunCore Pro IV可是一片带64M缓存的SSD,而实际上,缺少优秀的算法支持,大容量的缓存是没有意义的,因此,能够取得这种成绩,RunCore Pro IV的固件设计也是功不可没,不过请各位注意,SSD的缓存和HDD的作用是不同的,SSD主要用于集中Page写入Block,而HDD则是用于缓存数据降低寻道时间,具体区别我们将在稍后的章节里详细探讨。

      3、在STAT2接口得全力支持下,RunCore Pro IV的写入速度大约是读取速度的1/2多一点,但又不到2/3,而如果我们参考下面ASUS Mimi PCI-E MLC的表现,其实也是如此,这个情况正好和SSD的MLC NAND颗粒物理特性一致,简单的说,即便没有厂家的官方说明或保证,你也能够通过测试直接看出这个SSD采用的是哪一类的NAND颗粒,我们不妨参照一下ASUS Mini PCI-E SLC的表现,其读写间的差异是连1/5都不到的,这个辨别真伪的简单招数,各位不妨记牢了咯(前提是JS没有故意限制读取速度来配合写入表现,呵呵)。

    这就是过来凑热闹的Mini PCI-E SSD的Crystal DiskMark测试成绩,为了便于横向对比,Cafes我强制Mini PCI-E SSD也采用了上图的横轴基准线刻度: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以上三组Mini PCI-E SSD都是不带缓存优化和单通道的产品,可见,无论是对比传统HDD还是STAT/SATA2接口的SSD,缺少缓存优化的Mini PCI-E SSD与前面三位参测者,其性能差距还是挺明显的,持续读写还能稍微靠近HDD,但4K读写能力则相当弱了(关于4K读写能力对性能的影响,我们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这里请各位多多留意这组测试中ASUS Mini PCI-E SSD SLC的性能表现,此乃增加本组测试的重点,由于三组Mini PCI-E 都是单通道产品,也就是说该成绩直接就代表了本身的NAND颗粒的性能,因此,各位能够很方便的比较一下SLC和MLC性能的差异,特别是写入方面的差异,当然,这不是本次评测关注的重点,各位看看即可。

    另外,为了照顾部分习惯看原始数据的朋友,我这里也单独的把RunCore Pro IV的Crystal DiskMark测试截图放出来供大家参考:



    可以说,在Crystal DiskMark分项测试里,SSD还是以大热姿态继续完胜HDD,并且,在普通SSD的传统弱势项目4K随机读写上,RunCore Pro IV SSD的表现算不错,当然,和“神器”Intel 的 X25-M比起来,还是有所不如的,这里不得不再次赞叹一下Intel优秀的固件算法和硬件设计,说实在的,像Intel这样的4K随机读写成绩,至今我还没看到有后来者超越过呢!顺手送上别人测试的Intel X25-M的Crystal DiskMark成绩截图:



    怎样,还是有差距吧,要是上面RunCore Pro IV的4K读写成绩能够倒过来,为:11M/s、25M/s的话,可能就会不同说法了,现在这样对比差距还是立显的,不过还好在高速部分能够有所超越,还不至于输的太糊涂......那就赠一句“各胜擅场”好了,怎么说和Intel比这也算是往Indilinx和RunCore脸上贴金了~

    好了,Crystal DiskMark测试至此算是告一段落,无论结果如何,先不要太过介怀,还是让我们继续下一项测试吧!





HD Tune Pro测试:

    HD Tune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磁盘性能测试软件,其功能相当丰富,从存储系统的信息读取到健康状况监测,从随机读写到IOps测试,几乎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不过,尽管里面每一项功能对我们都有相当参考意义,但我们这次主要还是关注一下在持续读写的情况下,参测者的稳定性表现如何,这里我们以数据曲线来作为衡量的标准。HD Tune Pro的BenChmark测试分项将会以曲线形式,表现在持续的磁盘读写情况下,设备传输速率的波动,为了简化评测数据,我们这里直接用SATA2接口的SSD成绩作为参照基准(因为受SATA限制的数据曲线毫无意义),理论上,HDD在这项测试里是存在先天的劣势的,毕竟HDD的“温切斯特”技术,决定了内圈与外圈之间存在速率差异,因此不可能产生非常完美的数据曲线,那么,SSD又会有什么表现呢?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数据读取曲线~!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震撼啊~!比前面速率测试的结果更加令人惊讶,各位是不是有点疑惑,为什么SSD部分的测试看上去好像没有成绩呢?没能看清楚吧?不怕,下面我们单独把RunCore Pro IV SSD在BenChmark上的测试截图再放上另外一张来给大家看看:


    非常棒吧?这样的成绩简直就是极品,几乎完全没有波动的一条直线,太厉害了,像这种测试,好像完全就是为了SSD准备的,看惯了HDD评测时的抛物曲线之后,这样的一条直线真会让人怀疑是不是测试平台出故障...嗯,说实在的,我甚至在别的SSD上也很少见到这样的曲线图,实在有点怀疑是平台有问题,为此我特别加测了与HD Tune Pro的BenChmark测试相接近的HD TACH,下面是HD TACH的测试图:


   
    呃......我无话可说了~

    事实上,这项测试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在读取操作上,SSD是不存在HDD那样的磁盘碎片问题的,因为所有存取空间在面对控制芯片和总线通道时,理论上几乎都是0距离的,无论是需要访问哪一个页或区块,操作几乎都是实时完成,因此才会出现上面这样的极品成绩。而HDD原本就是诞生于顺序读取的一种技术,虽然增加了寻道突发等作为辅助,但是这也导致HDD寻道时间的增加,各位不妨留意一下HD Tune Pro测试第一幅三联图的红圈部分,两个HDD的寻道时间都是毫秒级别的(14-17毫秒之间),而SSD在这项上显示的成绩是0.1毫秒,这是什么概念呢?说白了,就是“毫秒级 VS 微秒级”,根本就不是是同一层次上的对手。

    当然,公平的说,我也必须赞一下RunCore,说实在的,不知道是不是Cafes太孤陋寡闻,除了特别出色的Intel,似乎即便在其他采用Indilinx解决方案的厂家其SSD身上,我也尚未见过如此平滑的曲线(被总线限制速度的除外哦),注意,上面的截图都是没有进行过特别优化截取的,如果真的刻意为之,我估计能够截取到一条完完全全的“直线”......在这方面,RunCore的科研人员应该还是能够记上一记功劳的,当然,真实情况我尚不得而知,这句赞扬姑且就先裱起来送给RunCore吧~~嘿嘿~~说笑,RunCore的开发部什么的看到这篇文章可别扔我鞋子~~哈哈~~~~

    当然,我们也不要兴奋得像要颁奖了似得,上面只是读取曲线呢,我们不妨也看看写入的表现怎么样,因为HD Tune的写入测试是需要破坏存储数据的,这样的话,我们就直接关注RunCore Pro IV SSD好了,其他两位对手基本上在HD Tune的测试分项中可以无视......


    这个写入成绩......就没读取那么好看了,波动还是相当大的,完全没有之前的平滑感觉,曲线上看,似乎写入没有缓存似得,连缓和的空间都欠缺,一直上下波动着,看样子写入方面还有相当大的调整空间,希望RunCore方面可以调整一下他们的固件,如果什么时候写入能够像读取那么笔直那么帅,估计这片SSD就要火了~~哈~~

    尽管如此,这一局,SSD还是完胜传统HDD了,我甚至连HDD的曲线都没有兴趣去分析,完完全全的就被SSD的那条致命“直线”所吸引了,这次SSD的胜出,可以说是以HDD绝对不可能做到的绝对优势获胜的......

    虽说如此,作为天生在该项上就是弱势的HDD,我还是为它在该项目上的表现稍微致以敬意吧,好,不废话了,顺手上个HD Tune Pro的File Benchmark和Ramdom测试成绩,完后进入下一项目~!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请点击放大以查看原图数据






FC-Test测试:

    其实FC-Test并不是一款被广泛认可的基准评测软件,所以国内并不是很多评测机构会采用它来做评测,但实际上,这款由X-Bit自行开发的测试软件,在测试文件拷贝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它能够对实际操作做出非常真实的模拟。

    FC-Test自带了5种不同的环境脚本,每种脚本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一定数量的文件,在测试的过程中,软件会自行对其生成复制,并自动记录下复制该脚本全部文件的总时间,最后的结果以N秒的方式呈现,其消耗的时间越短成绩就越好,为了更真实的模拟实际操作,为此,该项将不采用SATA2的台式机平台测试成绩,而统一使用TP T60p平台。

    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三位参测者在该项测试中的表现:


    首先提醒各位注意,这里的成绩单位是“秒”,如果你真的注意到这点,就会为这个结果而感到惊叹的了,真没想到,做了这么几项测试后,在整个对比评测过程中最为忠实的还原三款参测者之间差异的,不是上面各款专业的基准评测软件,却是这个名不经传的FC-Test,这是也是第一次7K200全面领先5K320的评测项目,5个脚本平均领先了15-50个百分比不等,这是相当不错的成绩,SSD则继续前面各项测试的领先优势,耗时仅是对手的1/2至1/4左右,这样的结果对实际应用的影响是很大的,注意,这还是在SSD性能受总线限制的情况下测得的。

    对于该结果,我们这里特别说明一下,譬如上图第二个ISO脚本,它包含了总大小1.6G左右的3个文件,7K200复制这3个文件耗时46秒,5K320则需要53秒,而RunCore SSD仅17秒就完成了操作,再如Programs脚本,8504个总大小约1.3G的文件,7K200复制需时一分钟,5K320则花了一分半钟才完成任务,而RunCore SSD在这里仅用了30秒,不难想象,这种差异如果每时每刻都体现在你的日常操作中的话,其影响将会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咯,既然我们的FC-Test是一项针对实际操作进行的测试项目,我们不妨在这里临时增加一个各位看官都会相当关注的“系统启动时间”测试好了,Cafes我在这里将利用手机的秒表功能,手工测试一下在同一操作系统下,不同磁盘的启动时间表现,测试将连续进行三次,其平均统计结果如下:



    这里的成绩依然能够很好的反映三位参测者的差异,在操作系统相同(XP SP3),且均为40个启动进程的情况下,5K320花费的时间最长,用了58秒才完成整个启动,其间Windows XP的进度条足足滚动了7圈,而RunCore SSD只用了36秒就完成了系统启动,Windows XP的进度条仅滚动了不到2圈的样子......

    当然,如果要深入探讨的话,其实真正影响启动时间的,是各参测者寻道的快慢而不是传输速率(寻道时间可参见HD Tune Pro测试项目),因为系统启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小文件读写操作,传输速率在这里起到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而上面两项成绩,其实也正好反映了寻道时间不同对实际操作造成的影响。

    这里SSD依然是王者,而7K200也终于为自己正了名,该项测试的结果算是皆大欢喜了~





IOMerte测试:

        IOMerte其实一直都是业界一款权威的系统I/O性能测试软件,和一般的磁盘性能测试软件不同,IOMerte是一款偏向于IO性能测试的软件,而且由于该软件的测试脚本极其自由,使用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使用环境作出定制,因此,非常适用于测试用户环境复杂多变的服务器领域,不过,也正由于其脚本的自由性太高,因此在各种不同的评测文章之间,我们并不容易将其测试成绩作为基准数据来横向比较,另外,IO性能本身受平台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这款软件更适用于方案确定的同一类型测试对比。

    在本次测试里我们使用这款软件,主要是因为SSD的其中一个应用方向就是服务器领域,所以,我们觉得很有必要为那些感兴趣的朋友们,测试一下它的IOMerte的成绩,以便于各位可以更好的了解SSD的实力到底去到哪里,另外,对于普通的个人用户来说,其实IOMerte的测试也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譬如我们在下载BT的时候,实际就等同于面对一个高度随机且具有高队列深度的存储任务,而我们在硬盘对拷高清电影等大文件时,考验的正是存储设备的I/O处理能力和吞吐量,这些数据,普通的测试都比较难以直观的方式反映出来,而IOMerte就可以做到这点。

    为了降低平台对IO的影响,以便于对比数据,这里我们委屈一下SSD,只采用了支持SATA接口的ThinkPad T60p平台,至于SSD在SATA2接口下的表现,我们可以容后再另作探讨。

    先一起来看看在单队列的情况下,参测的三位选手其最大IO能力和最大吞吐量各是多少:


    这是IOps的成绩统计数据,所谓IOps(I/Os per second),即每秒输入输出次数。是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最大的I/O频度,这个成绩代表着存储系统的随机访问能力的大小,一般而言,涉及频繁读写的操作,需要更多的考虑IOps的成绩,这也是在服务器领域衡量存储设备性能高低的最重要参数,这里没有模拟非常复杂的读写情况,而是纯粹的512B 100%顺序读取,这样的超小型读取测试可以获得存储设备最大的IO处理能力,图中SSD以接近一倍的幅度超越了传统HDD的成绩,这样的数据已经很好的说明一切了,实在不需要多做解释了,d但比较值得注意的是,这里5K320的最大IO处理能力比7K200要优胜,这个问题我们放到下面的File Server一起讨论。




    这是MBps的成绩统计数据,MBps是衡量设备带宽的重要单位,带宽越大,存储设备的吞吐量就越大,在应付高负荷的顺序读写等操作时,MPps的大小将会对这类操作的时间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一般而言,作为下载服务器或者视频流服务器,对存储设备的吞吐量要求都会比较高,即便是用做单机使用,在进行高清视频流编辑时,对系统的吞吐量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这里通过100%的64K数据读取,来测试出存储设备的最大吞吐量,这里可以看到SSD仍然以非常大的比分优势领先传统HDD,有意思的是,7K200在最大吞吐量上和上面的Max IO表现是完全不同的,这里要大大优胜于5K320,可以看到,转速对吞吐量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这对于下面即将进行的环境模拟测试具有非常实际的参考意义。

    那么,接下来我们应用File Server的测试脚本,看看在模拟实际文件服务器的情况下,不同队列深度的IOps表现,具体的File Server脚本配置请参看上面的测试方案的延伸阅读,我们这里先来看看总成绩:


    呵呵,传统HDD和SSD的表现差距非常大啊,以至于最下面的两个HDD的成绩几乎都糊在一起了,HDD的File Server IOps成绩都是百位级的,而SSD的IOps却是千位级成绩......几乎毫无可比性而言啊......

    还是让我们把图表放大来分析一下吧,这是HDD的成绩放大图:


    我们可以看到,在低队列深度的情况下,7K200的表现并不如5K320,这和前面对Max IO的测试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估计这受存储系统的接口控制器影响比较大,毕竟7K200是最早期的SATA产品,在控制芯片的IO优化操作上,可能不及后期出品的5K320,而IO性能本身并不只受传输速率的影响,更要受IO控制芯片和总线设计的左右,所以,这样看的话,5K320的设计无疑是领先于7K200的,而且这个测试脚本里小数据包占的比例较多,转速优势确实是较难以发挥,不过话说回来,小数据包操作可是我们日常文件操作的主流形式哦。

    好吧,我们再来看看SSD的测试放大图:


    不必说,SSD的表现是非常抢眼的,这主要是SSD的纳秒级寻道时间令其在小数据包的传输上具备极大优势,当然,优秀的IO控制芯片设计也是必须的,这里比较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按图中的曲线显示,SSD在高队列深度的情况下比单队列深度的性能要高得多,这方面应该是归功于SSD的多通道配置了,因为在高队列深度的情况下这种多通道优势能够被很好的发挥出来,对于单机用户而言,也就是BT的性能会比单任务下载的磁盘性能还要更好一些,这对不少人而言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好消息(前提是你不介意SSD在BT下的高寿命损耗)。

    好了,关注完IOps,我们再来看看File Server的MBps成绩:


    还是延续了IOps的情况,个位数级 Vs 十位数级,成绩几乎没有可比性而言,看来在IOMeter这项测试里,SSD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大赢家,只是我们还是需要用放大图表对HDD和SSD分别做点分析的,先来HDD的放大成绩吧:


    成绩表现和IOps如出一辙,看来不同的SATA接口控制芯片对存储系统的影响还是蛮大的,5K320继续领先7K200,成绩平均高出约10%左右,这在服务器领域上领先服务并不算太少了,结合IOps和MBps,我认为对于File Server这套脚本来说,转速的作用还是相当小的,看来优秀的IO设计更为重要一些,当然,纯粹讨论IOps或者MBps的话,传统HDD还是和SSD完全没有可竞争的余地,不如我们再来看看SSD的表现:


    SSD的成绩是传统的HDD约30倍左右......汗,这个差距,就算我不分析,大家也知道有多大了,这里也和IOps的曲线一样,SSD在深队列的表现比单队列要好,而且还不是好一点,单队列和多队列之间的差值比传统HDD的MBps成绩都还要高......

    其实File Server的测试脚本,某种程度上是非常接近于日常文书办公的操作模式的,只是我们的日常办公大多是低队列深度,极少出现上面评测中128队列的情况,所以,参照以上成绩,在日常操作中,SSD所能带给我们的反应和文件传输速度改善还是非常巨大的。

    至于Web Server的测试曲线其实和File Server有点大同小异,只是在文件包大小上比例有所不同,所以导致了实际成绩上存在差异,但实际含义是一样的,所以这里我们就只看成绩,不再针对测试曲线做太多的分析了(累啊,嘿嘿)。

    先看看Web Server的IOps成绩,这里我们还是继续区分总图和放大图,以便各位看清楚它们的成绩差距:


    呵呵,差距比File Server还要大了,我们放大HDD的成绩看看:


    换了大数据包的Web Server测试脚本后,低队列深度上仍然是5K320占优,具体我就不做分析了,大家可以参见上面的分析结果,特别注意一下,这张数据图左边的基准刻度和File Server是一样的,最低刻度80,最高刻度140~

    下面是SSD的放大成绩:


    特别需要留意一下的是,这里的曲线虽然和File Server曲线非常相似,但其实含义却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留意一下左手边的刻度,这里是由3400开始起跳的,而不是File Server的2740,因此尽管曲线外观接近,但分数差异还是很大的。这也说明了对于大数据包而言,SSD处理起来会是更加的得心应手,我们试着把SSD的File Server和Web Server的IOps成绩做个对比看看:


    从上面这幅对比图可以看出,在Web Server脚本下,RunCore Pro IV SSD的表现可以更好,对比File Server平均有接近1000个成绩点的差异,相当厉害了~~这也反映出,在面对小规模文件操作时,RunCore Pro IV SSD的表现是会有所“缩水”的,这算是一个当前难以避免的问题,毕竟任何文件格式总有一个最小划分单位,在面对接近最小单位的操作时,很多优化手段都难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再看Web Server MBps的成绩,也和上面的File Server表现接近:


    SSD抛离传统HDD老远,连分析的意义都欠缺了,这次是50倍之多......

    我们还是直接上Web Server MBps HDD成绩放大图:


    这次的成绩稍微有点波动了,5K320依然在低队列深度上占据着优势,另外必须注意,这幅统计图和File Server的数据基准刻度是不同起点的,别弄混了~Web Server的总体成绩还是优越于File Server的。

    继续Web Server MBps的SSD成绩放大图:


    延续File Server的结果,多队列下RunCore Pro IV SSD比单队列下的表现更好,另外,也提醒一下各位注意左边的刻度,也是和File Server的基数是有所区别的,为了更直观的体现差异,这里我们也试着上一幅File和Web Server的MBps的对比测试图:


    呵呵,Web Server的成绩也还是领先File Server的,有接近15个成绩点的领先优势,因为这个对比纯粹就直观的了解一下差异而已,因为脚本不同,数据上的对比意义并不大,所以各位看看就好了~

    不过,无论是Max IO、File Server还是Web Server,SSD都以超过传统HDD数十倍的姿态出现,可以说,在服务器应用领域,单纯的速度较量上,普通的HDD真的完全不是SSD的对手了。

    而SSD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之高的成绩,除了有赖于其内部多通道设计,更重要的是SSD不像HDD一样具有严重的寻道时间问题,几乎没有延迟的存取结构,使SSD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磁盘系统的IO性能,在寻道这一点上,HDD无疑是绝对的大输家,而这项测试,正好无意的将这个缺点放大了。

    当然,服务器领域除了需要高速度高IOps,安全性和稳定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不过这些并不在本章性能测试的讨论范畴之内,否则的话,SSD是否能够全面胜出HDD也还是尚待争议的,关于这点,就容我们后面再做详细探讨好了,最重要的是,纯粹性能至上的前提下,更换一套SSD系统,远比你组建一套RAID所获得的会更多,这一点还是毋容置疑的,因此对于小型的服务器提供商而言,SSD不吝于是一个非常好的性能解决方案,比起HDD阵列所需要付出的高昂维护费用而言,SSD的性价比当然是更高的。

    最后,为了照顾我们专门网的习惯,我这里也放上512B的100%随机读写和4K的100%随机读写成绩给各位参考,以此作为本测试分项的句号:

    以下是512B 100%随机的读取和写入成绩:

    接着是4K 100%随机读取和写入的成绩:


    特别提醒一些新手,各位看成绩的时候,记得要留意基准刻度哦,别只顾看柱形条的长短啊~!嘿嘿~~~





PCMark05 测试:

    PCMark05这款软件相信没几个人没听说过,之所以要在这个存储设备评测里加入整机评测内容,是希望通过数据告诉大家,存储设备会对整机性能带来多大的影响,当然,由于Cafes我并不清楚存储子项目在整个PCMark05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因此我不能确保整个评估能正确的反应出存储系统对整机的影响,但作为世界最权威的整机评测软件之一,我相信其测试的成绩还是可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存储设备可以对整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由于测试过程中三次的评测平台并没有变化,因此PCMark05的48项评测里,大部分项目的得分都是接近的,为了简化数据,我只选取了PCMark05的总成绩和存储子项目的成绩作为对比重点,具体成绩如下表: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存储子项的测试成绩(蓝色条形柱),可以看见,RunCore SSD以极大的比分超越两位竞争对手,幅度足有4、5倍之多,当然,正如前面所言,由于存储系统在PCMark05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可能并不高,因此,PCMark05的总成绩并没有获得如存储子项那般大幅度的领先(黄色条形柱),虽然如此,RunCore SSD平台的成绩仍然比传统HDD高出近1500分左右,约是获得了30%左右的性能提升,这在PCMark中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就成绩推言,如果你并不满意手上笔记本的性能表现,而你又是在使用传统的HDD的话,升级一套SSD存储系统还是会使你操作感受得到不少改善的,至于改善有多大,那就要看你的个人需求了,但如果你斤斤计较在3DMark上那跳跃的几百分的话,我想这1500分的差异,你应该不会错过吧?

    顺手上一张RunCore Pro IV SSD的PCMark05的测试成绩截图:



性能对比测试小结:

    总的来说,在性能对比评测上,SSD是无可置疑的大赢家,毕竟性能一直也都是SSD所宣传的最大优势,对比传统的HDD,现在的SSD无论是在持续传输,随机读写,寻道时间等各方面都大幅领先,事实上,经过这两三年的发展,SSD已经一改出道时的青涩,特别是HD Tune Pro的测试中所呈现的极品数据读取传输曲线,更是一改出道时算法优化及缓存优化不足所出现的不稳定波动,另外也必须赞叹一下RunCore对这片SSD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居然能够在部分成绩上和被誉为“神器”的Intel X25系列一较高低,实力确实是不可小觑。

    值得一提的是,这持续一周多的测试,涉及大量的写入和读取操作,然而到目前为止,Cafes我还没有遇到过由此而引起的性能下降问题,这也算是一个可喜的消息,当然,继续使用下去会不会出现类似问题,尚待日后观察,如果有需要,我会再向51NB的各位坛友作报告的,嘿嘿。

    既然在性能环节中,SSD已经是存储设备的无冕之王,那么,我们是否已经可以对未来SSD的辉煌以及HDD的惨淡来个“盖棺定论”了呢?我看这还言之尚早吧,在下结论之前,我们还是耐着性子,继续看看下面评测项目的结果再说吧。
   


.


[ Edited by  htttg on 2011-2-24 18:20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保国行T60p 2007-KT1
T7600, 2G RAM, 320G 5K320, 14“ 1400x1050, 256M FireGL V5250, DVDRW, 无线,WWAN, 指纹, 蓝牙, 9芯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4

回帖

13

积分

1707

资产值

高级会员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2-5-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00:24:58| 字数 10,582|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



第三节:噪音对比测试


    对于SSD这种无机械运动机构的存储设备而言,噪音从来都不会是一个问题,在这点上,传统的HDD就处于相当不利的位置了,由于其内部存在像高速旋转盘片、传动臂转动机轴等机械运动部件,因此在运行中将不可避免的发出噪音,可以这么说,这完全是场尚未开始就已经知道结果的比赛,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做这个测试,甚至隆重其事的把它单独作为一个小章节呢?

    这是因为即便我们都知道SSD是不会发出噪音的,但是,对于更换SSD是否可以令自己的笔记本或者服务器更加安静,又或者是会安静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步,其实大家的心里都没有底,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对于身边的噪音并没有一个数字化的概念,只是直观的觉得“嘈杂”或者“安静”,而这种感觉通常却是不可靠的,同样两块盘片,今天给你一片,明天给你一片,你能肯定自己可以判断出那片更安静,那片更嘈一点么?这就是我们做这个测试的原因:将身边的噪音声压等级数字化,让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行动都能够为你带来什么。

    由于时间关系,Cafes我没能联系到合适的录音室或者声压实验室,以提供一个绝对安静的测试环境,因此,在家庭做这样的测试,本身就意味着数据不够可靠,且为了便宜行事,这次的数字声级计(噪音仪)是采用iPhone配合SoundMeter 1.0分贝测量仪软件(下图iPhone软件界面)来实现的,并非专业仪器,因此准确性上还会再打折扣......




    嘿嘿,怎么?是不是听起来好像整个测试都很不可靠?哈哈,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是如此啊,噪音测试本来就是一个对环境和测试仪器要求相对严格的测试,而这些在家庭环境下都是提供不了的,因此如果就测试声压的绝对值而言,其大小是很难衡量准确的,那这个测试的意义又何在呢?其实,关键在于参测设备间的“分贝差”,我们通过建立基准参照值(相对背景噪音),从而就能够间接的理解“分贝差”的大小,你就可以明白各种设备在工作状态下的噪音差异了,如果你能够藉此建立一个直观的印象的话,那本次测试就算是成功了。

    为了保证该项测试仍尽可能的维持我们一贯的严谨,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案,首先,为了确保环境噪音减至最低,我们把测试安排在了凌晨4点钟左右进行,这个时刻几乎是我们这里一天中最安静的时间,有利于测试顺利进行而不受阻,同时,我们也对进行测试的房间做了简单的消声和密闭处理,以尽可能的提供良好的测试环境。

    另外,我们还通过使用SATA延长线,来实现存储设备的机体外裸露运作(如下图),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测得设备运作时的近距离声压,同时也为下一个测试项目提供方便。


    最后,我们还据此环境,为测试设计出三个测量声压值的情景方案:

      1、第一声压方案:数字声压计直接紧贴裸露的被测设备,以测量被测设备的最大声压等级,该成绩代表了该设备的最大噪音。

      2、第二声压方案:数字声压计稍微离开被测设备0.5MM,以测量设备在环境噪音下的声压等级,该成绩代表了该设备在裸露环境下的正常工作噪音,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3、第三声压方案:把被测设备装入笔记本,再通过机体的外壳对噪声屏蔽后,再在离机体(掌托)上方0.5MM处测量实际声压等级,该成绩是最具参考意义,基本上等同于设备在笔记本内工作的实际噪音(如下图)。





    这里每个方案均连续测量2次以上,如果两次成绩差异不大(0.2dB内),则直接选取数字较小的那个作为代表成绩,如果出现较大的差异,则连续量度5次,以其平均成绩为最终结果。

    经过初步试验验证,该方案已经能够得到一个相对准确和稳定的声压等级测量值,顺便Show一下测量过程中部分数据的原始截图:




    关于测试环境的背景噪音值,我们实测平均为39.9db,该数值在我们测试的前后均做了多次的量度复查,以确保整体波幅在1dB以内,应该说这样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距离理想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已是尽我最大的所能了......

    另外,在测试开始前,我们还会对参测设备开启持续传输和随机传输测试,以保证被测设备不在待机状态,并按上面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测量,下表就是三个参测品的成绩统计汇总:



    先简单的进行一下数据分析吧!

    首先,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留意,这次噪音测试,7200转的7K200居然稍胜5400转的5K320获得了第二,这样的结果多少还是让人有点意外的,因为从实际工作表现来讲,心理感觉似乎是5K320会更安静些,为了确保数据没出差错,Cafes我重新对数据进行了反复测试,最后证明这个结果确实是正确的,看来7K200真的不愧为当年的高速静音王,居然比一年后的低速后辈还要安静,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人的感觉还是不如机器可靠的。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对于完全没有机械部件的SSD,居然在第一声压方案和第二、第三方案声压之间,也出现了一个1dB的分贝差,并且,这个数据也是正确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据我估计,这是由于SSD的内部没做降噪措施,而导致外壳与笔记本发生空腔共振而引起的,不过这种噪音一旦离开被测设备或者受到本本外壳屏蔽后,就变的完全不可察了,并不需要过多在意,但Cafes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生产厂家,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存在的话,可要注意一下了。

    最后,必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上图右下角的“散热噪音”一值,这是在本本的主动散热风扇出的风口位置测量到的噪音值大小,各位可以看到,在Cafes的本本上这个噪音值是54.4dB!

    为什么需要注意这个呢?这是因为无论存储设备的噪音有多小,只要本本或者电脑中存在另外一个噪音源,且该噪音源的声压值是高于存储设备发出的噪音的话,由于短板效应,其结果仍会导致整体噪音水平维持在最高的噪音上,不难看到,尽管RunCore Pro IV SSD的表现非常优秀,对比传统的HDD最大噪音安静了近18dB,可实际上装进Cafes的本本上后,根本是感觉不出来的,因为散热风扇发出的噪音已经远高于SSD,在散热风扇的噪音问题没解决之前,SSD的安静是完全无从体验的,这点大家做购买决策前一定必须要注意。

    当然,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需要提出了,各位可以看到,这里传统HDD在第一声压方案中录得的分贝值很高,甚至高于散热噪音,但实际上,在模拟真实操作的第三声压方案中传统HDD和SSD的差异并没有想象这么大,这里就给那些喜欢趴在键盘上听硬盘噪音的人提了个醒,别老是以这种极端贴近HDD的方式来测试噪音大小,这样做的结果几乎是没意义的,因为常常看到坛子里的朋友说那款那款硬盘噪音很大,细问之下才知道是趴在键盘上听的,如果你老是用这样的方法测试,那么只有SSD能够满足你对噪音的苛求了。

    总的来说,一如章节开头所言,这是一个已知结果的比赛,SSD又是大热胜出了,不过,这个胜利背后的含金量是不够,在安装进笔记本后,SDD仅仅比传统HDD低了3-6dB,这并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差距,因为你轻点一下鼠标也可能造成20dB的分贝差,而实际上,现在本本或者服务器的噪音源,并不在于存储设备而在散热机构上,恐怕SSD的噪音优势只有在被动散热的HTPC上才能比较明显了,但话说回头,HTPC需要在意这6dB么?

    所以啊,恐怕SSD这个所谓的静音优势,也仅仅能够停留在纸面上吧,犹如镜花水月一般,很美,却没什么实际作用。











第四节:热量对比测试


    对笔记本而言,“噪音”和“热量”就像一对双胞胎,即使在不同的场合,也总是被人们一起提起,原因就在于这两者都关乎于使用者的舒适性问题,而热量引出的散热问题往往又需要牺牲噪音来解决,譬如增加主动散热风扇,或者是提高风扇转速......

    因此,噪音和热量就成了盾和矛,变成人们最头痛的两个小家伙,这也是我们需要把热量对比测试作为一个单独的测试小节独立出来的原因。对比SSD而言,由于传统的HDD存在机械传动机构,因此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错觉,以为“动”必定比“静”热,认为SSD的温度要大大低于传统HDD的人其实不在少数,而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要知道,一条内存的发热量随时都可能比一个硬盘还要高,虽然说内存属于易失性存储结构,和采用非易失性的NAND颗粒的SSD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没有数据就没有真相,还是让我们走进评测,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看看吧:

    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下面的评测,我们需要动用红外测温仪来辅助我们进行温度测量的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存储设备总会是笔记本里的发热大户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的发热大户,如果仅仅通过测量笔记本的外表温度,虽然更加贴合用户实际,但过多的干扰因素却会令测试数据失去应有的指导作用,因此,裸露性的机体外测试就显得有必要了。

    幸好,上面的噪音声压测试已经为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只要我们对利用SATA延长线转接出来的裸露参测品,直接用红外测试仪进行体表测量,整个测试就可以非常轻松的完成了。




    当然,为了使参测品的表面温度具有一定得代表性,我们必须防止参测品自动进入节能模式,为此,我们会让每个参加温度测试的存储设备运行IOMerte的高负荷测试,并且温度测量会在IOMerte运行8分钟后才开始进行测量,由于裸露测量某种程度上改善了参测品的散热情况,所以实际上测得的温度会比安装在密闭空间内要低得多,但是这样却能够很好的体现各产品间的温度差异......纠结啊,这真可谓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了,为更好的反应参测者之间的差异,只好优先照顾后者吧。

    测试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即时的定点温度测量,因为存储设备按内部零部件的摆放,不同位置的温度并不一致,所以我们选取了存储设备非电路板一面的四个角,连正中央位置一共五个点确定为“定点测量点”,以最高温度(MAX)为该点的成绩,测量点的温度最后会以说明图及柱形图对比方式分别为大家呈现;另一部分为温度平均值测量,通过红外测温仪对存储设备表面进行接近匀速的慢扫描,由红外测温仪自行统计扫描期间所录取温度测量值的平均值(AVG),该平均值最后会以柱形图对比方式呈现。这样大致上应该可以反映出设备的温度分布情况和大小对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测试的结果:

    先来是7K200的定点温度测量成绩:


    看来7K200果然是不负7200转的“盛名”,其中三个定点都录得40℃以上高温,当然,这几个位置刚好是HDD主轴和传动臂的位置所在,温度高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再来看看5400转的5K320情况是否会有所改善:


    和之前的7K200相对比,5K320在温度上确实是有所改善了,只有两个点录得40℃以上的温度,但对比7K200,领先幅度相当的微弱,实在不足以表达7200转与5400转之间应有的差距,看来在高负荷状态下,转速的降低未必能够在温度上占太多便宜。

    最后是RunCore Pro IV SSD的成绩


    在前面两位前辈均在高烧状态下,RunCore Pro IV SSD的热量表现还是挺抢眼的,5个测量点都没有一个地方录得超过36℃,这表明,此刻即便以手去触摸这块SSD,你也不会觉得烫手,甚至还会觉得有点凉凉的(因为比人体正常温度还要低),总体来说,这样的成绩算是蛮理想的了,得益于整个外壳都是一整片的金属的缘故,SSD相当于多了一块大散热片,所以温度分布很平均,只有主控所在的位置温度会稍微高一点点而已,其余地方温度都是差不多的。

    三位参测者的定点温度对比测量如下:


    呵呵,在柱形图对比的帮助下,传统HDD貌似在热量对比这一项中,劣势还是非常明显,尽管5K320的表现比7K200要稍微好一些,但距离SSD还是有相当的差距的,不得承认,SSD确实具有一定的温度优势,毕竟它是三者里热量表现最好的一个,虽然优势不算明显,但相信它仍不会成为你热量的累赘的。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匀速面扫描的平均温度统计结果:


    结果应该说是不言而喻了,就成绩看,这次热量对比测试仍然是以SSD大热胜出,7K200经过几个回合领先后,终于在本项对比中一尝败绩,而5K320则以微弱领先的姿态位居第二,SSD继续延续前面几个回合的得分优势,高姿态一路领跑,不过,虽然SSD获得了胜利,但实际上温差也在5℃以内,这足以证明,HDD其实也可以在热量领域上成为SSD的强劲对手的,我相信,在SSD开始进入这个存储设备领域来搅浑后,HDD很可能会出现一种两面分化的情况,一方面,部分HDD继续向高速发展,以期能够直面SSD的挑战,另一方面,也有部分HDD走低噪音低热量的道路,以克服高速带来的噪音和热量影响。

    当然,无论结果如何,得益的总会是最终用户,我们就好好期待就好了~~











第五节:能耗对比测试


    能耗对比应当是除了性能对比外最受人关注的一项测试,有意思的地方是,实际生活中,SSD除了性能,也确实一直把自己的能耗作为挑战传统HDD存储地位的一项宣传重点,一个为人所周知的事实是,HDD确实在启动电流一项上存在缺陷,特别明显的例子在于,以前的旧式2.5英寸HDD,如果充当移动硬盘使用时,在旧式电脑上不接第二个USB口取电的话,很有可能就无法正常启动,当然,这样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新型电脑都加强了USB供电的标准,不过这样的例子的确可以说明,HDD在工作电压电流等方面的要求是不低的,那么,我手上的两片HDD又是如何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标识是怎么写的:


    两者的工作电压都是标准的5V,但是7K200的工作电流是800mA,而5K320也不低,要700mA,貌似对比以前的旧式2.5英寸硬盘,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善(旧款有的是1A的),那么现在SSD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来看看SSD的标识:


    RunCore Pro IV SSD的标称工作电压也是5V,工作电流是258mA,仅仅相当于上面两个HDD的工作电流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满打满算的话,7K200的最大工作功率是4W,5K320是3.5W,而RunCore Pro IV SSD只有1.29W左右,这样看来,SSD确实存在能耗上的优势,但我们这里讨论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做了两个前提假设:1、能耗差异是在满打满算的高负荷状态下的差异,并没计算各自在空闲模式下的节能措施;2、我们假设4W(按最高的7K200算)在应用中的总能耗比例是不小的。

    而实际上,在实际操作中,上面的两个假设并非完全成立,首先,单机应用状态下,要达到满负荷工作是极其困难的,一般需要服务器级别的应用才能让存储系统在最高功率下全速运行,因此,实际工作功率并没有标称的这么高,其次,在单机应用中,4W(按最高的7K200算)实际上不到整机总功率的10%,以我们的测试平台为例,其最大工作功率是90W,而4W和1.29W,仅占其总能耗的4.4%-1.4%左右,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即便按时下流行的低功耗上网本工作平台计算,存储系统的能耗也仅能占到11%,我们简单的按百分比来计算一下,如果标准状态下,使用HDD的低功耗上网本其电池工作时间是3小时,那么,满打满算的,换了SSD之后,其工作时间顶多延长十三、四分钟左右,更何况,这里仅仅以低功耗的上网本平台简单测算,要是换做普通的笔记本,估计也就几分钟之间的差异了。

    说了半天,其实,SSD的能耗优势,恐怕只有在服务器级别的应用里才能有所体现,试想在一个服务器的机房里,将其RAID设备全部更换为SSD的话,每年节省下来的能耗当然是非常可观的,不过对于个人用户而言,这样的能耗优势几乎到达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当然咯,从刚才开始我们就一直在纸上谈兵,缺乏数据支持就得出结论的话,是不符合我们评测的客观原则的,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数据来验证一下刚才的猜测是否正确吧!

    由于我们缺乏大型的功率测试仪器,因此无法像大多数的评测机构或者实验室一样为大家准确的测试工作能耗,但为了让测试可以尽可能的严谨,我们还是设计了两套能耗测试方案,包括通过移动硬盘盒测试存储系统的功率,以及通过MobileMark2007基准软件来测试不同存储系统下的整机待机时间,具体测试方法,请参考我们延伸阅读的测试方案部分,这里就再不重复了。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帮助我们进行功率测试的各位帮手们:


    左上角的是万方的互感计量插座,它可以简单的对通过的电流电压等进行测量并自动计算功率,虽然对比起工业级别的互感计量设备在精度上有所不如,但是其读数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右上角的是为本次功率测试供电的iPhone USB变压电源,其输出是5V,1A,这足够支撑起这次参测设备的运行了,下面的两张图则是采用Initio芯片的元谷 i-Pleiades USB硬盘盒的照片,内部为SATA接口,我们通过它来测量参测设备在待机状态下的功率,当然,待会我们也会对它的空载状态进行测量,以便于核定参测设备的功率的。

    在我们开始贴图进行数据分析前,必须先提醒一下各位看官,其实HDD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技术沉淀后,实际已经累积了相当丰富的节能技术,特别对这方面有相当造诣的日立HDD而言,情况更是如此,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日立官方宣传的节能技术说明图:


    其实不需要我多做解释,大家已经可以看到,根据工作负荷和空闲待机时间的不同,日立HDD可以出现6种工作状态共30个节能等级,这对尚在起步阶段的SSD而言,根本是可望不可及的,现阶段的SSD虽然拥有天生的能耗优势,但实际上却没有太多的节能措施,除了“开”和“关”两种工作状态外,顶多再拥有一个待机节能等级,之后就缺乏更深层次的休眠机制了,不难想象,如果是处于非高负荷工作状态而进行的对比衡量,SSD天生的能耗优势,未必胜出HDD太多。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这次评测所设计的第一个测试方案,实际上只能测出某种程度上的待机功率,尽管一开始我们确实希望通过照片的截图来反映这次测试的功率差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却发现HDD在启动后,不同时间段其功率可以是变化的,无疑,这是因为HDD内部的节能机制在起作用的结果,这令我们希望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来为HDD的待机功耗下结论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这次采用视频方式为大家呈现这部分的测试,请大家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切记要留意互感计量插座的功率读数的变化,以下为6房间的视频的链接地址:


      六房间:传统HDD与SSD的待机功耗对比测试视频(直接点击可见)


    不过由于上传之后的视频,受服务提供商的压缩过于严重,仪表读数几乎完全看不清楚,所以如果需要清楚看清读数的话,请到“后记”页面末尾下载视频原件。

    当然,我们这里也附上简单的视频截图来作分析说明,首先我们看看在USB硬盘盒空载情况下的功率大小:




    这里显示空载状态下功耗是1.1W,请各位记下这个数字,因为后面的测试均需扣减该数值之后才为实际的功率大小,我们现在来看看7K200的功率:


    7K200按我们之前的分析,应该是功耗最高的产品,实际测量结果也是如此,左边第一幅图是7K200的启动功率,扣减之后大概是4.1W左右,基本上符合我们的理论值,在启动后,第一次稳定下来的功率值则相当的小,扣减后才1.4W左右,已经和SSD的理论值接近。

    5K320的表现也相当不错,见下图:


    其启动功率扣减后为3.4W,依然非常接近我们前面计算的理论数值,第一次稳定下来的功率值也只有1.3W左右,成绩相当不错,各位注意了,这里我说“第一次稳定下来的功率值”读数,那因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个数值还会每隔一个时间段就变化一次,而且还是越变越小,这些在我们的视频内容中可以得到体现,因此,我们确实不得不赞叹HDD,特别是日立HDD在节能上的不凡造诣,即便普通的待机状态,也能够接近SSD的功耗程度,而且这还是比较低层次的节能等级,那么SSD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


    扣减空载功率后,SSD的待机功率只有0.5W,相当出色,当然也属意料之中,不过各位是不是很奇怪我为什么这么偏心,SSD只上了一幅图呢?别怪我,那是因为其它图根本没有贴上来的意义,由启动到测试结束,SSD的功率读数由始至终就只有这一个数值,可见,在节能环节上,SSD现在完全是在依仗先天优势来挑战HDD的,实际上,它是一点本事都没有,节能手段相当的匮乏......

    我们就上面的截图数值做一幅对比图,以便大家对上面的截图有个更为直观的了解:


    从图中的对比可以看出,依仗先天优势,SSD仍然在该项目上具备绝对的领先优势,特别是在启动功率一项上,SSD仅为传统HDD的六分之一左右,但是,HDD却也凭借着优秀的节能手段,在待机功率上和SDD迅速的拉近了距离,并且,我相信在完全待机的状态下,这个差距是可以缩小到一倍以内的,从个人感情上,我承认自己是有点偏袒传统HDD的,但对SSD也是怒其不争,毕竟,无论是在重量、噪声还是能耗这个问题上,我觉得SSD厂家所作出的努力还是不够的,仅仅依靠着先天的优势去击倒HDD,某种程度上让人觉得有点愤慨,因为这不是“技术性”击倒,而仅仅是输在了天生的体质上,尽管输赢都是铁一般的事实,但感情上的倾斜同样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为了能够更清楚的反应能耗差距到底能够为我们个人带来什么影响,特别是对于能耗敏感的笔记本电脑而言,SSD能够为我们来带什么,Cafes特意借来了相当专业的MobileMark 2007基准测试软件,这套软件可以通过对实际工作状态的模拟,真实的衡量笔记本由100%的电池状态,一直到放电至0%而自动断电关机为止,整机的待机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内,对使用电池工作所能够获得的性能作出公平的评价。

    关于MobilMark 2007的测试方案,也请各位参阅我们之前的“测试方案”说明,这里只是提一下要点,这里所采用的Productivity模式脚本,是一份相当真实的模拟通过各种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最后输出一份完整的计划的过程,如果你是坐在电脑面前看着MobilMark 2007是怎么完成这个测试的话,你能够看到Excle中的数据是怎么最后汇总成为各种线图,几张普通的照片怎么PS处理最后成为计划书封面这些内容,并且,Productivity还模拟了工作过程中,可能因为电话或其他因素而导致的中断,最长的中断时间是离开电脑面前20分钟,因此,可以说MobilMark 2007的Productivity测试所得到的待机时间是非常具有参考意义的。

    同样的,结合我们上一阶段的测试和分析,由于Productivity脚本的真实性,因此传统HDD的节能技术也能顺利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并且避免了部分测试中过分夸大SSD能耗优势的缺陷,另测试的成绩更加贴近我们的实际体验,为了确保测试不受第三方条件干扰,本测试均使用的刚刚安装完毕的XP SP3系统,只安装完驱动之后测纯净状态来进行测试,并且确保室内温度均保持在32度附近,通风良好的情况下进行,好了,关于Productivity测试中遇到的种种曲折请容我们以后再说,先来看看在我们ThinkPad T60p平台上,在全新的9芯电池支持下的测试的结果到底如何:

    首先是安装7K200后的测试成绩:






    其次是安装5K320时的分数:






    最后是使用RunCore Pro IV SSD时的整机表现:






    这三份成绩表大家看到了什么?反正我的一次看到的时候,满脸都是惊讶的表情,尽管结果并不算意外,但是,我确实没想到会变成这个样子......三份成绩单,其中最关键的Battery Life Rating成绩,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如果你认为5K320的那1分钟的差异算是误差范围的话,那么,这三份成绩单就如出一辙了,这样的成绩只说明了,SSD对一般个人计算机而言,其能耗优势完全是无从说起,不仅如此,实际上,应该说存储系统对整机的待机时间,影响几乎是微乎其微,毫不足道的,即便日后在节能措施上作出更多的改善,也不会对整机待机时间有过多的影响。

   在这三份成绩单里,不同的,除了顶端所显示出来的识别名称外,就只有后面的MobileMark 2007对系统在电池工作状态下的整体性能评价有所差异了,我们这里做了一份简单的对比表格,以便于各位进行直观的对比,注意,Battery Life Rating和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的成绩单位当然是不同的,只是因为其基数接近,我们为了更方便的对比,整合在一份表格里了:


    从对比中可以看到,Performance Qualification的成绩评价还是很中肯的,确实反映出了三个存储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和待机时间之间的关系,这里面SSD无疑还是性能上的王者,7K200次之,5K320垫底,这显示在实际工作中SSD确实能够加快你操作的处理速度,尽管,并不是提高很多,但是,足以符合它自己性能为王的身份......至于能耗...我看这事我们还是甭提了吧?

    非常遗憾的,本来作为重头戏之一的能耗测试,就在这样挟着盛大的声势而来,却戛然而止,在一片唏嘘中落幕了,并且也结束了整个第二章的评测,如果联系回一开始的宗旨,作为传统HDD的挑战者,SSD还是很称职的,只是,那些领先,那些优势,还不是很全面,除了极其突出的性能之外,并没有看到其他让人极度惊喜的场面,无论是外观、噪音、热量、功耗,SSD并没有一如宣传中的那样耀眼,唯一值得自豪的,是那无与伦比的性能数据~~

    但客观的说,现阶段SSD无法在各方面全面抛离HDD,在芯片控制商和SSD生产商上,我认为都是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在大家争先恐后的大肆宣扬,争夺市场的时候,有一些亟需关注的问题被忽视了,一些SSD的优势没有被发挥出来,我觉得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或许,这是厂商在为自己日后的竞争留了一手?我希望确实是如此......

    Anyway,这个个人评测,到此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回忆起来过程是非常的辛苦,但是,其中有些数据确实也让人饶有趣味,我希望这个帖子能够通过客观的数据帮助大家更加了解SSD,当然,这里,也顺便向手中的RunCore Pro IV SSD敬个礼,无论如何,尽管采用的是韩国的芯片方案,但对于其在测试中的出色表现,我还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也希望这个国内的SSD生产商真的能够为我们争口气,早日完成国内销售渠道的布置工作,中国太缺乏一个像OCZ那样在商业表现上强势的SSD生产商了,期望到国内正式销售的时候,RunCore可以订立一个更加亲民的价格吧,赚钱就赚老外的,实惠当然要归我们国民咯,呵呵呵......

    好了,第二章,就这样让我们拉上帷幕吧~!














.


[ Edited by  cafes on 2009-6-12 09:35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保国行T60p 2007-KT1
T7600, 2G RAM, 320G 5K320, 14“ 1400x1050, 256M FireGL V5250, DVDRW, 无线,WWAN, 指纹, 蓝牙, 9芯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4

回帖

13

积分

1707

资产值

高级会员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2-5-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20:44:10| 字数 2,640|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




后记:SSD的春天?HDD的冬天?



    在经过上面诸多评测之后,我们是否可以说SSD的春天已经来了?


    或许,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对于HDD来说现在就是严冬了,甚至,可能连秋意都欠缺呢,我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SSD并非一项在各方面都能全面胜出的技术,诚然,SSD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抗振能力,极高的寻道速度(纳秒级VS 微秒级),以及更低能耗的可能性(仅是可能),可是,SSD并非完美的,更多数据以外的东西,我们也很有必要知道一下。

    首先制约其发展的,是成本与容量之间的硬伤,在HDD已经到达0.7元/G的时候,SSD的价格仍高高在上,每GB成本约是HDD的30倍,不仅如此,普通商用SSD的容量甚至还没能够突破512G的水平,这主要是受限于现在单片封包的NAND Flash容量,及在2.5英寸空间内可以塞进去的NAND Flash数量,以现有的市场情况来看,已经能够量产的MLC NAND Flash其大小仅为16G左右,与动辄1TB的HDD相比较,SSD的容量劣势是相当的明显的,而SSD又因为成本过高的问题,实际上导致用户可选择的容量范围会更小,这样一来,在容量问题上,SSD的劣势就愈加明显了。




    其次,SSD还必须面对糟糕的写入寿命问题,MLC芯片所带来的10000次写入寿命,尽管换算成MTBF仍相当可观,可实际上的心理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并且,我们必须注意,对于这个一直备受宣传的10000次写入,其实也是有水分的,因为这只是一个最大极限写入次数,对于不同质量的MCL而言,其差异可以是巨大的,按国外的说法,最好的和最坏的Flash颗粒之间,最大差距可以是100倍,这样,本来就不可观的10000写入,有可能就只剩下100次了(巨汗),虽然出现如此极端机会的可能性很小,不过反过来说,其实能进入10000次写入寿命的MLC,同样也应该是寥寥,这样看,我们还是不得不担心寿命方面的问题的。






    另外MLC固有的写入方式所带来的数据校验问题也是一个争议点,和SLC相对比,MLC在写入过程中需要面对三种不同的电压(00、01、10),这会导致其更易受到干扰而产生数据出错,本来对于这样的问题,通过ECC校验还是能够应付过去的,但问题在于,SSD又是一种以性能著称的产品,在极高的数据流量和带宽高度利用的情况下,校验带来的工作量绝对会是一把双刃剑,在性能与安全性的选择上,厂家如何倾斜将有重大的区别,另外,内部多通道也是一个安全问题,这种技术可以带来极高的速度,但是也会引起更多隐患,一旦写入过程中数据出现损坏,我们的SSD又是否已经做好足够的冗余准备了呢?相比之下,HDD在保证数据安全的问题上安全性上反而更高,这主要得益于HDD已经有一整套的措施来保证系统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且还有着众多的健康软件对HDD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这方面,SSD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最后,我们还不得不正视一下HDD的技术反扑,事实上,尽管HDD已经发展了多年,但各家生产商之间其实一直都在单碟密度和转速上做文章,也就是说,和数十年前相对比,即便速度已有翻倍的提升,但是真正革命性的改变并不多,主要一个因素在于,HDD的发展一直是在坚持单盘性能与每M价格上作改进,价格因素是HDD发展的一个枷锁,可是,现在情况变了,出现了一个叫SSD的,完全不管成本的对手,在面临高价SSD的威逼时,HDD生产厂家难道会轻易的放弃其在HDD上的多年耕耘,改向准入门槛极低的SSD么?

    我看未必,最近日立便发布了一项名为“Short Stroking”的技术,简单的说,这项技术是利用HDD的最外圈是HDD速度与容量的最佳位置的特点来做文章的,其主旨就在于可以通过软件对HDD进行微调,牺牲HDD的容量优势,把磁头固定只访问磁盘部分的最外圈的几条磁道上,大大减少磁头的移动,提高寻道时间,这样,仅仅通过附加软件的方式,就获得HDD在性能上的提升,你就可以自由的在性能与容量之间获得一个平衡,譬如500GB的HDD,如果由最外圈开始计算,只访问10%的容量,即500GB只剩下50G可用时,寻道时间由此可以获得接近甚至超过50%的提升,由17ms提高到8ms,并直接反映在性能提升上,读写速度轻松突破150M/s,由于现在500GB HDD的价格,还不到600元,而这个价格还未必能买到16G的SSD……由此可见,即便是只有10%容量的HDD,也能够在性价比上轻易击倒SSD。




    更何况,在SSD的成本与容量问题尚难解决时,作为竞争对手的HDD完全可以无视原先的价格枷锁,开发出与低价HDD完全不同的新技术,和SSD争夺市场,因为HDD最大的弱点在于其寻道时间过高,因此,改进寻道时间,减少磁头移动就成了当务之急,这时候,一些高成本的解决方案便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了,譬如固定磁头技术(效果类似于“Short Stroking”),甚至多磁头读写技术(效果类似于多个“Short Stroking”),都是非常实际的解决方案,只是以前因为成本过高,且具有安全性隐患而未能出现在市场,现在则由于市场压力迫切需要这些技术能够尽快商业化,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另外,我们还要考虑一种更为强大方案的可能性,如果能够实现多磁头技术,那么再参考SSD的多通道技术和内部Raid技术后,HDD还能通过多磁头读写技术与内部多通道RAID配合,瞬间拉近与SSD在寻道时间上的差距,并在读写速度上大幅度抛离SSD(事实上4盘片RAID 0就足以抛离现在的SSD了),尽管这样做HDD的成本会大为提高,可是对比昂贵的SSD而言,这种HDD还是会有自己的竞争优势的。

    而一旦SSD失去速度优势之后,恐怕就该轮到SSD去担心自己的前途了,毕竟速度才是SSD最大的资本,或许,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又会看到复合SSD生产技术和3D制作工艺的应用,甚至新类型的FRAM Flash的参与,继续为这场竞争注入新的活力。





    无论如何,今天在主控生厂商和SSD生产厂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似乎已经看到SSD的光明未来,甚至已经是触手可及的摸样了,可是,我们却也能感受到背后的暗涌,HDD作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和SSD继续较量下去,CRT与LCD之争,或许将会在存储领域再次重演,当然,我们都希望,最后得益的,是作为顾客的我们......


    而我,衷心的祝愿,这一天的到来会更快更猛烈一些!

   

















.

[ Edited by  cafes on 2009-6-12 09:03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在保国行T60p 2007-KT1
T7600, 2G RAM, 320G 5K320, 14“ 1400x1050, 256M FireGL V5250, DVDRW, 无线,WWAN, 指纹, 蓝牙, 9芯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ong_1118 - T50-3

2万

回帖

560

积分

2万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2-9-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9-6-10 07:38:10| 字数 191| - 广东省东莞市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
       文章很不错,全面/详细/充实!
       是一篇难得的/负责的,评测数据+技术介绍+延展思维的文章!
       +精华! + 奖励!

       如果文章里面有什么遗漏或错误,请大家一起检查和指正吧!
       毕竟本文作者不是专职的评测人员,而是一个一边学习一边成长的业余技术爱好者-----作为这点,我很欣赏!
       论坛里面极度需要这样的爱好者!


[ Edited by  song_1118 on 2009-6-10 08:46 ]
★★★★★★A3党党员★★★★★★
所有品牌的本本里面我最爱ThinkPad
但是我并不会强迫他人最爱ThinkPad
同时谁也不能强迫我不最爱ThinkPa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4

回帖

13

积分

1707

资产值

高级会员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2-5-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08:18:32| 字数 967|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


呵呵,编辑了这么久,这回总算是全部完成了!

虽然大家从发帖时间上看,似乎我才花了四天时间就完成了这篇文章,但实际上,从我收到这片SSD到大家看到这篇帖子,Cafes是整整历时一个月,熬了数十个夜晚的才完成的,自己想想倒还真不容易,但是这次写得比之前Asus EeePC那篇要开心,因为整个过程其实也是自己在学习的过程,因此虽然劳累,但是不像上一次那么抓狂,也算是运气了(笑)~

不过,说实在的,自己写了这么多的评贴,这次的评贴可以说是完成度最高的一篇,这是因为大家现在看到的,已经是经过二次改版后的帖子了,因此无论内容还是编排,都比之前第一次要好得多,这种这么长的文章,说实在的我是很少做多次改版的,所以,这篇的完成度确实很高,虽然没有原计划的100%,但至少整体算是完满了~

不过其实我取了点巧,原计划里面还有两个章节的理论性探讨的,我取消了,要不我实在怀疑有谁能不被这样的篇幅吓到,起码首先我自己就要被吓倒了~~

以前一直习惯把发牢骚作为后记的,这回也不忍破坏这篇文章的布局,还是作为普通的回复就算了吧,嘿嘿,版主坐了我的沙发,那我坐板凳好了

哦,对了,这次还要特别感谢HOPE老大,前几次写评贴,给专门网的字数限制搞得头昏眼花的,和老大反映之后,现在老大直接改为每贴限制30000字的,真的方便了很多,起码我这次就没有因为字数限制的原因而要强行拆分章节,真是太好了,哈~~(不过个别章节也差点碰到3W限制,啥时候HOPE再来改多一万?嘿嘿,说笑而已

嗯,最后突然想起关于一件事情,顺便在这里和大家交代一声好了,据我所知,RunCore至今还没完成国内销售渠道的安排工作,所以各位就算看到这篇文章,对它心动,最好也保持克制,因为,国内还真的还没有办法通过正规渠道买到这东西....我自己也有点晕啊,没想到国内的公司居然没有国内的销售渠道,汗死了~~~前几天和RunCore的销售联系,询问国内的价格事宜,说还要等到7月国内才能有售,哎~~无语~~~~

不过晚些完成另外一个评测后,Cafes我会考虑转让手上的RunCore的,因为T60p用这SSD太浪费了,根本发挥不了全部的速度,那位能够搞定AHCI限制让我不必转让的,本人绝对万分感激~! (算了,还是NB奖励实在点,对吧?)

好啦,祝每个进来的人都愉快~

我就偷懒找个角落休息一下先啦~~~





.
在保国行T60p 2007-KT1
T7600, 2G RAM, 320G 5K320, 14“ 1400x1050, 256M FireGL V5250, DVDRW, 无线,WWAN, 指纹, 蓝牙, 9芯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回帖

0

积分

73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9-1-30
发表于 2009-6-10 08:34:12| 字数 8| - 陕西省西安市 教育网/西安交通大学教育网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回帖

0

积分

243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8-3-22
发表于 2009-6-10 08:34:24| 字数 7| - 上海市静安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强大。。。。
现役 X61 A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132

积分

5711

资产值

至尊会员I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7-8-6
发表于 2009-6-10 08:43:59| 字数 107| - 山西省太原市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吧

不管是vertex 还是这个runcore
持续读写其实基本都超过英特尔M系列了。

虽然说4K上还是有点差距。
但IOPS和PCMARK的成绩却始终上不来。

真不知道影响SSD性能的关键是持续读写还是IOPS和4K成绩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回帖

0

积分

1829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8-7-5
发表于 2009-6-10 08:46:44| 字数 11| - 天津市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真好,细细看。
r61i 不知道能做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4

回帖

13

积分

1707

资产值

高级会员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2-5-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08:51:00| 字数 474|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Posted by loydran on 2009-6-10 08:43
感觉吧

不管是vertex 还是这个runcore
持续读写其实基本都超过英特尔M系列了。

虽然说4K上还是有点差距。
但IOPS和PCMARK的成绩却始终上不来。

真不知道影响SSD性能的关键是持续读写还是IOPS和4K成绩



写这篇评测的时候,特别注意和Intel的作对比,在4K读写上,Intel真是无人能敌啊,都不是超越一点点,而是整倍整倍的,不过我估计Intel X25是面世有一段时间了,要是再给Intel 出一款,保准又赢一大截的~~呵呵,Intel 始终是最牛啊~

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我这里特别和老大之前写的那篇赛速的做过数据比较,发现居然两者互有高低,看来Indilinx方案只提供芯片和基板设计,至于算法和固件方面,各家厂商其实还是有微调的,要不然,所有Indilinx方案的SSD出来的数据就应该差不多一致,不会互有高低之余有得项目还差这么远了~~~

不过,个人是非常疑惑,老大那篇文章的IOMerte测试里,512B随机写入和4K随机写入分数高得离谱,是不是测试脚本搞错了?



.
在保国行T60p 2007-KT1
T7600, 2G RAM, 320G 5K320, 14“ 1400x1050, 256M FireGL V5250, DVDRW, 无线,WWAN, 指纹, 蓝牙, 9芯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回帖

0

积分

33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8-9-18
发表于 2009-6-10 08:51:46| 字数 17| - 广东省广州市 电信/广州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强大,十分关注
很荣幸的占一个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3

回帖

0

积分

428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9-4-17
发表于 2009-6-10 08:53:07| 字数 59| - 吉林省长春市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了很多天,本来先看看这文章再买ssd的,实在等不及了,就入了intelX-25M了,用起来至少放心,到底是名家产品。
X61T.L7700.4G.X25-M80G.UltraBase7k320G.MC8775FRU. SXGA+AFFS.  NiKon D90 16-85V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回帖

0

积分

266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8-12-26
发表于 2009-6-10 08:54:34| 字数 9| - 山东省东营市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哇,我太崇拜楼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238

积分

3万

资产值

至尊会员I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7-11-15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9-6-10 08:57:08| 字数 24| - 北京市 鹏博士BGP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就坐。楼主的测评很强大。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全面
X61 T8300 8G 256G AFFS
Matebook Xpro I5 8250 8G 512G 3K
X13gen1  I5 10210 16G 1T  1080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2

回帖

28

积分

1808

资产值

白金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4-7-26
发表于 2009-6-10 08:59:45| 字数 7| - 广东省中山市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啊  支持一下
X230 232024B IPS i7 3520m 16G PLEXTOR PX-256M5M+HGST HTS541010A7E6300 蓝摄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回帖

12

积分

594

资产值

黄金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8-3-22
发表于 2009-6-10 09:02:20| 字数 30| - 安徽省合肥市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这个64G的也不便宜吧~要是超1500不如上INTEL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1

回帖

48

积分

2746

资产值

钻石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6-2-8
发表于 2009-6-10 09:04:17| 字数 19| - 江苏省常州市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很强大。
等待SSD降价中…………
T60/t2300,1G,250g
moto Q9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132

积分

5711

资产值

至尊会员I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7-8-6
发表于 2009-6-10 09:05:40| 字数 54| - 山西省太原市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总而言之,SSD带来的应该是更多的体验上的提升,而不只是单纯的测试数据的飞跃。

这点从固捷来说就是个好例子啦。
签名被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77

回帖

45

积分

2万

资产值

钻石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9-3-11
发表于 2009-6-10 09:15:35| 字数 13| - 重庆市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太详细了,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回帖

146

积分

3139

资产值

至尊会员II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注册时间
2005-5-19
发表于 2009-6-10 09:25:28| 字数 38| - 广东省深圳市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贴,想顶后看!   

看完后我再来编辑此回复。  

没办法,不出此下策,霸不到位置啊
少生孩子多养猪
少泡坛子多看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回帖

0

积分

147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8-6-3
发表于 2009-6-10 09:29:05| 字数 59| - 北京市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cafes 的帖子

总算可以看了!lz辛苦啦~~~
这个速度真是非常赞啊,快赶上intel的神器啦,不过这个牌子确实没听过,孤陋寡闻啦,嘻嘻
x61s 12' 1024X768 L7500 2G 120G BT FPR  
fmv-b8200 pm753(ulv 1.2g) 2g 160g fp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7

回帖

35

积分

3028

资产值

钻石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3-3-6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9-6-10 09:35:16| 字数 14| - 陕西省西安市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这样出色的原创文章鼓掌~~
中年ED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回帖

0

积分

85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8-10-14
发表于 2009-6-10 09:35:35| 字数 18| - 北京市朝阳区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顶再看。前排留名。准备上SSD了。
X200S 7469PU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4

回帖

13

积分

1707

资产值

高级会员 Rank: 2Rank: 2

注册时间
2002-5-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09:36:02| 字数 261|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Posted by harmoniker on 2009-6-10 09:29
总算可以看了!lz辛苦啦~~~
这个速度真是非常赞啊,快赶上intel的神器啦,不过这个牌子确实没听过,孤陋寡闻啦,嘻嘻



.


你没听过才正常,要是听过的反倒奇怪了,因为现在国内根本就没有渠道买这东西嘛~~~

哈,你就先别管牌子,当做是看Indilinx方案的SSD评测就好了,那样感觉会好很多,嘿嘿~~


我只是觉得文章里只叫SSD的话太俗,叫Indilinx SSD又怪怪的,所以才连着厂家名字一起叫~~说实在的,这个厂家名字念歪了很像MM的英文名~~



.
在保国行T60p 2007-KT1
T7600, 2G RAM, 320G 5K320, 14“ 1400x1050, 256M FireGL V5250, DVDRW, 无线,WWAN, 指纹, 蓝牙, 9芯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回帖

0

积分

29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8-11-4
发表于 2009-6-10 09:38:52| 字数 9| - 北京市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 | 显示全部楼层
这ssd多少钱呢?
T400\P8400\3g\250G+120GHD\14.1" 1440X900\DVD R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song_1118 - T50-3

2万

回帖

560

积分

2万

资产值

入门会员 Rank: 1

注册时间
2002-9-13
铜牌荣誉勋章(注册8年以上会员)银牌荣誉勋章(注册10年以上会员)
发表于 2009-6-10 09:48:04| 字数 167| - 广东省东莞市 电信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Posted by cafes on 2009-6-10 09:36



.


你没听过才正常,要是听过的反倒奇怪了,因为现在国内根本就没有渠道买这东西嘛~~~

哈,你就先别管牌子,当做是看Indilinx方案的SSD评测就好了,那样感觉会好很多,嘿嘿~~

我只是觉得文 ...

=======
     这家公司湖南长沙的,和我有邮件联系过。
     牌子在国外是很火。
★★★★★★A3党党员★★★★★★
所有品牌的本本里面我最爱ThinkPad
但是我并不会强迫他人最爱ThinkPad
同时谁也不能强迫我不最爱ThinkPa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6

回帖

12

积分

3595

资产值

黄金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注册时间
2003-12-27
发表于 2009-6-10 10:12:32| 字数 50| - 山东省青岛市 联通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坐上了前排……楼主好文,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才阅读完此文,刚好为我等SSD盲们上了上课,万分感谢!
X40: ULV713 1.25G 32G SAMSUNG SSD WiFi / X61s L7500 2G 64G M4 Gobi2000 AR928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Comsenz Inc

GMT+8, 2024-6-1 21:21 , Processed in 0.219471 second(s), 78 queries , Gzip On, OPcache On.

手机版|小黑屋|安卓客户端|iOS客户端|Archiver|备用网址1|备用网址2|联系我们|专门网

返回顶部